第六百八十三章:黄袍加身
王承恩如实道:“陛下,南王共有多少人马奴婢无从得知,但是奴婢知道来京师勤王的部队里根本没有夺取‘南华岛’的人马。【】”
王承恩如此说言下之意,南王实力不可小觑,来京师勤王的仅仅是一支偏师而已。
崇祯一脸愁容,他悠悠道:“南王如果造反谁能当之?”
王承恩欲言又止好一阵,才决定一吐为快,他跪下流泪道:“陛下,奴婢冒死谏言,既然南王谋反朝廷无法抗衡,那就应该厚恩与他,让南王不谋反。”
崇祯很严肃地看着跪在脚下的王承恩一字一顿道:“王伴伴的意思是让朕准了南王自立藩属国?”
“陛下,南王得民心、得军心,如今有人马不下四五万驻扎在广渠门外,他如果有不臣之心城外数万明军也一定会相助南王,取京城恐怕旦夕之间。据奴婢所知,京城的各路将领也没有一丝肯和南王为敌的意图。……。”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些年黄胜装逼打脸秀武力值,大明将领都服气了,不会有人傻兮兮以卵击石,况且即便他们敢战,麾下的兵丁也不愿意和爱民如子善待军人的“战神”动手。
这类似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八调动军队阻止东山再起的拿破仑,结果是派多少部队去打仗,拿破仑就接收多少倒戈前来投奔的部队,最后拿破仑写信给皇帝,让他不要派部队来了,自己麾下军队已经实在太多。
这就是人心向背,拿破仑在法国得民心、得军心当然无往不利。
黄胜在大明的条件要比拿破仑当时的处境强几十倍,又不是准备灭了大明,而是跟皇帝谈谈条件海外建国,哪里有什么难度可言?
崇祯脸色铁青,默默地听着,王承恩说得很直白,南王如果造反,京师外围的明军都会附逆,守城的明军都会望风而降,甚至会倒戈相向。
皇帝其实心里有数,他根本无计可施,王承恩说破了这些厉害,反而让他认为王承恩是直言不讳,见王承恩话语停下,鼓励道:“王伴伴,接着讲,朕一直在听。”
“奴婢以为南王有如此大好时机都不谋反,以后应该更加不会,而且有了这一次的经历,陛下以后肯定不会再让南王挥师入京畿。朝廷再也不会面对外藩军队汇集城下的困境。”
“有道理。”崇祯道:“王伴伴接着说。”
得到皇帝的肯定,王承恩胆气壮了许多,他十分期望南王和皇帝不要撕破脸皮,他其实在竭力周旋。
王承恩继续道:“陛下,奴婢在南王军中一月有余,也跟南王麾下文武多人攀谈,他们都说海外地盘无穷无尽,人人都想去外海开疆拓土。因此奴婢以为南王志存高远,未必会做出令人不齿的谋反勾当坏了名声。”
崇祯恍然大悟,解开了心里的结,幽幽道:“名声,是啊!南王什么都有了,他如今想要的就是一个好名声。王伴伴起来,朕知道如何做了。”
王承恩见天子纳谏,激动得热泪盈眶,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是真心实意期望天子和南王不动刀兵。
崇祯想通了,乱臣贼子人人唾弃,南王应该犯不着如此不智,他决定赌黄胜意在海外开疆拓土,不觊觎大明国土。
反正大明不是南王对手,干脆以兄弟之国对待南王,给他藩属国待遇,让他出力平定流寇之患,大明获得喘息之机蛰伏发展几年增强实力才是明智之举。
不再患得患失的崇祯顿时感觉一身轻松,他觉得肚子饿了,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听说白尚仪又进献了许多燕窝,朕腹中饥了。”
王承恩大喜,连忙道:“陛下,奴婢马上安排。”……。
第二天继续朝议,忽然守卫广渠门的参将送来急报,城外边军鼓噪,要求朝廷兑现军饷、人头赏。
这是赤裸裸的阴谋,但是无解。
这也是天大的笑话,朝廷倚仗的边军鼓噪起来,朝廷提防的“战神”系军队秩序井然。
由此可见如今形势微妙,再让这些人马滞留京师,恐怕不是南王要谋反,而是其他明军的骄兵悍将主动夺取京师献给南王逼他黄袍加身也未可知,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兵变就是如此。
与任何时期都不同,京师兵临城下貌似危如累卵,而文官武将处之泰然,边军将士鼓噪,衮衮诸公一个个抚须微笑,浑然不以为意。
奇怪的事情出现了,连崇祯皇帝都处变不惊,因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昨天南王的奏疏已经暴露了意图。
王公大臣认为南王反不反无伤大雅,攻打京城也不会造成死伤,因为大家都知道南王进兵不会有像模像样的抵抗,没有抵抗就没有杀戮。
南王宅心仁厚根本不可能肆意屠杀自己的同胞,也不会针对朝廷官员,所以衮衮诸公本着无所谓的态度。
崇祯昨天想通了,他知道反正大明短期内不是南王对手,干脆赌他不谋反,无欲则刚,因此城外边军鼓噪皇帝也不慌张。
不一会儿,守卫广渠门的参将来报,他出城紧急磋商,现在鼓噪的边军情绪稳定,兵丁们众口一词,如果朝廷暂时无法发放饷银和兑现人头赏,让侍读学士黄道周来军中理论。
原来如此,衮衮诸公都明白了边军为何鼓噪,都明白边军鼓噪一定是有人授意,南王目的昭然若揭,人人含笑不语。
大明多次由于闹饷发生兵变,最后虽然被弹压也是伤筋动骨,该给的军饷还得支付。
京师郊外有兵马十数万,闹起来谁有力量弹压?因此唯有安抚一策可行,可是这需要建立在拿得出银子的基础上。
可惜朝廷即便凑出人头赏也无济于事,因为南王可以直接作为军饷或者欠款收下。
理由还冠冕堂皇,不吭声的军队朝廷就死劲儿欺负吗?难道南王的兵就不应该拿到军饷?
因此要解开这个套,除非朝廷能够拿得出七百余万两银子。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