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人心散了

“战神”十一路人马压上来,很快把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等等贼头的部队又压缩到了凤阳府附近。

旧地重游,这些贼骨头应该感慨良多,殊不知他们已经进入死地。

凤阳府往西有淮南坚城,有一营人马严防死守外围要道,有朱荣国带着从海州赶来的两千乡勇协防城池,以流寇的攻坚能力打一年也拿不下。

往东是洪泽湖,哪里已经有了“战神”内河战船游弋,大炮告诉张献忠之流,此路不通。

往北是宿州,“战神”主力近两万人马正出徐州入宿州在南下途中。

二百里方圆的包围圈已经完成,消灭所有的流寇头目是黄胜下达的死命令,要做到无一漏网。

黄胜熟知明史,知道大明打流寇都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自己既然出手就要确保被包围进来的所有贼骨头束手就擒。

布置既然完成,本来就相当贫穷的凤阳府已经第三次遭遇大规模流寇入境,老百姓早就拖家带口随“战神”宣传队走了,如今这里是二百余里不见炊烟升起。

几十万流寇大几十万家眷被赶到绝境,就地取粮根本做不到,连抓捕老百姓杀了吃肉也没有这个可能,他们唯有自相残杀才有可能活下来,得不到粮食早晚灭亡。

流寇们倒是有金银财宝,可惜这东西不能当饭吃,以前可以用这些财物贿赂明军,也可以高价购买明军的粮草,可惜这一次他们是被“战神”人马团团包围。

黄胜没有用任何一支明军,参加围剿的都是子弟兵,无需担心有哪一路将领玩忽职守,更加不用怀疑麾下将领收买路钱放流寇逃生,“战神”人马卖给敌人粮食的可能性不存在。

黄胜如此放心自己的将士不仅仅是因为麾下素质高,还有一条至关重要,用制度、法律管理一切。

各级武官都做不到形成一言堂,因为镇抚官、副官、下级军官各司其职,将令也必须合理合法才能够得到执行,领导班子不仅仅是团队合作也是互相监督。

每一位军官都在战士们雪亮眼睛的注视下,知识青年战士不可能盲从,即便出现起了贪心的军官也无法暗自营私舞弊。

围剿大军可以集中的铁骑高达两万余,张献忠想率领马队丢下步兵和家眷逃跑已经不可能。

为了配合搜山,猎犬搜索队已经来了一千人四千条狗。

空军出动五百人来到前线,孙九歌他们每天升空的热气球达到二十个。

经过三五年发展,空军的热气球也升级了,热效率得到提升,球体质量已经能够让人放心。

升空飞行训练的时间长了,飞行员的技术大幅度提高,人数也膨胀了数倍,飞行条例已经逐步完善。

空军不断乘风飞过流寇活动区扔下图文并茂的传单,内容当然是命令他们缴械投降,而且是无条件投降。

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的人马有三十万左右被压缩在凤阳府附近,进退不得。

周边的老百姓被“战神”宣传队提前转移了七七八八,流寇们连抢劫都找不着对象,粮食已经所剩无几,普通喽啰和家眷现在连吃树皮草根都勉强。

自从被“战神”围剿,这几个月流寇诸部一直在被驱赶,没有像模像样打一仗就浑浑噩噩再次来到了凤阳府。

其实不是流寇不想打,而是没法打。

“战神”骑兵有可能是世界上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存在,连小小的钢铁马掌都领先这个时代,钉马掌铁钉的咬合力都领比这个时代的铁钉强。

冷热兵器全能的“战神”麾下人人都是知识青年,胯下战马都是膘肥体壮,流寇哪里能忘项背。

有几回不知死活的流寇准备组织反击,可惜“战神”铁骑“轰隆隆”冲杀而来如同钢铁洪流,放下面甲的骑士没有流寇能够看得清他们的摸样。

流寇们更加觉得对手如同冰冷的钢铁那般无情,接下来“战神”骑兵一阵排枪就把他们鼓起的勇气打没了。

然后就是流寇们漫山遍野狂奔,战斗力跟人家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无法开战。

还好“战神”骑兵往往都是驱赶,以抓俘虏为目的,对于不妄图抵抗的流寇基本上不下死手。

很快流寇就发现了端倪,听到马蹄声响就密切关注是不是“战神”骑兵突袭。

发现是“战神”人马杀来,大部分流寇不敢抵抗,太多流寇连逃窜都省了,直接跪倒路边乞降。

因此黄胜的围剿大军人数每天都在增加,选择投降的流寇大部分属于被裹挟不久,原来大多数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成为俘虏后终于每天能够吃饱肚子,人人觉得因祸得福。

俘虏们很积极,协助大军安营扎寨、喂养战马做所有力所能及之事,完全把自己当做了随军劳力,没有一个人试图逃跑。

崇祯十一年夏,烈日炙烤着大地,完成了关门打狗布置的黄胜不急不躁,坐等流寇投降。

他当然不会放过罪恶累累的头目,只要是相当于明军总旗官的贼头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劳改,送去几个矿区采矿成为免费劳动力。

与此同时强大的宣传攻势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并茂的传单、利用喇叭口喊话,宣布只追究首恶,从众会得到宽恕。

秦淮、陆文华等等宣传队军官的嗓子都喊哑了,看着每天从流寇那边跑来投降的喽啰越来越多一个个干劲十足。

流寇早就军心浮动,小喽啰如今不是戒备明军防止遭受突然袭击,而是密切注意老营的大喽啰。

只要发现附近没有老营马队,就会有几人甚至十几人乃至上百人往已知有“战神”人马驻守地狂奔。

“战神”骑兵发现有这样的队伍接近根本不攻击,骑兵会放他们过去兜住后面的追兵冲击。

许多胆子小的流寇瞧着胆大的团伙成功跑到了明军那一边,一个个羡慕无比,如何成功投降的议论声更加导致留下的小喽啰心痒难耐。

流寇们的人心散了,队伍当然没法带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