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原始积累

“南华橡胶”和“棕榈油”这两家上市公司今年终于可以分红,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半个银币,但是投资人都知道以后会逐年递增,潜力值不可限量。

因为“南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采取阳光管理,业绩公示没有人敢弄虚作假,橡胶树和油棕榈树可以开始有产出的是那些移植的成树,由树苗开始培育的要体现效益还得两三年。

大量树苗长成后,橡胶园和棕榈园的经济效益每年倍增不是梦想。所有的“南明”老百姓都懂得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把自己的钱财投入到“南明”的上市公司形成了共识。

黄胜深知股票恶意炒作的危害,采取财务公示的办法让所有的投资人知道自己投资的股份公司盈利情况,并且加强监管力度。

股份公司的主官也会在报纸上陈述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目的是让投资人不盲目投资。

白牡丹主管的股票交易所会防范股价虚高,她的团队经过几年锤炼已经成为专业人才,他们会在报纸上发表股评。

这当然是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不会和上市公司沆瀣一气欺骗投资者,而是本着中立的态度就事论事,总而言之在“南明”诚信是立足的资本。

这几年又有十几支股票成功上市,老百姓都乐意购买股票成为投资人,股市可以交易的股票有了二十几支,“华夏股指”这个新生事物也闪亮登场。

“华夏股票交易所”总部将要在“新杭州”落地生根,分支机构会入住每一个州、府,县城暂时不推广。

把闲钱存入“华夏大钱庄”获取利息,所有的老百姓都习以为常,没有人还会傻傻的把金银财宝偷偷地埋在床底下。

崇祯十三年大明多地出现大饥荒,山陕、河南旱灾、兵灾愈演愈烈。

由于持续干旱,相对好一些的山东内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蝗灾,百树无叶,赤地千里,斗麦二千钱。

老百姓掘草根剥树皮苟活,还好沿海有等待饥民投靠的“南明”留守人员,登州、浮山两座坚城有新式粮仓有几十万石储备粮。

历史记载的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的末世惨景没有在山东大规模出现,太多山东汉子携家带口投奔南王。

介于在中原剿寇的明军太不堪,黄胜下达命令,所有的“南明”产业全部撤离山陕、河南。

哪怕是如洛阳、开封、西安这样的大城都不留员工,留下的只有进行地下工作的特工。

消息传到大明,内地的达官贵人惊呆了,由此可见南王根本不看好大明局势,为了避免损失已经在撤离人员和财产。

一时间人心惶惶,诸多有钱人开始变卖家产预备移民海南岛,不愿意漂洋过海的也纷纷来到登州、浮山、海州等等有雄兵驻扎的海滨城市生活做生意。

他们很聪明,知道海上“南明”班船、邮轮络绎不绝,发现势头不妙可以上船逃之夭夭。

许多内地老百姓也扶老携幼跟随撤退的“南明”职工往江边、海边赶。

大明流寇东山再起带动了又一次移民“南明”的大潮,这一次有所不同,大明内地的富贾豪商和地主老财占比很高。

这些人来到“南明”买地、买房子、买股票,投资做生意更加带动了商业繁荣。

这个时代正是爆发工业革命的前奏,发达的海贸加剧了商品流通,由于大多数生产都必须人力来完成,需要的劳动力太多太多。

历史上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廉价的劳动力,支持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就是让形成自然经济的农民失去土地,逼迫他们走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

“南明”资本发展用不着如此,因为李独眼比英国资产阶级凶恶多了,他发动的是“铲城运动”,他带着匪兵所过之处所有人都会成为无产者,只要能够逃到海边的老百姓都会成为“南明”劳动力。

因此“南明”体系的原始资本积累根本没有“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恰恰相反,每一个成为产业工人的流民都在“南明”大小工厂快乐工作,政府已经颁发最低月钱标准,制定了每个月强制休息三天的“劳工法”,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不得超过五个时辰。

总而言之资本是贪婪的,但是这跟政府不作为息息相关,黄胜属于先知,当然会善待产业工人,在没有形成劳资对立之前就制定法律保障工人的权益遏制资本的贪婪。

这些法律拿后世比貌似工人太苦,可是在这个时代基层民众谁不苦?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效率和后世没法比,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也一个礼拜工作四十个小时怎么可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工厂怎么可能发展,没有发展又如何能够接纳更多工人,创造出更多工作机会?

要再次提高工人待遇必须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后循序渐进,现在谈太多福利为时过早也不现实。

“南明”需要众多埋头苦干的工人、农民创造财富完成原始积累。

该讲奉献、比贡献的时候还是少谈享受,汉民族人人为了大发展添砖加瓦,才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崇祯十三年秋天,英国公张维贤光荣退休,黄胜的大舅子张之极袭爵成为第八代大明英国公。

由于张之极简在帝心,因此英国公的权力没有被削减,依旧是大明权势熏天的勋贵。

张维贤退下来一身轻松,他早就想看看女婿的“南明”新天地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有了时间乘着身体还硬朗决定南下去“南明”国土走一遭。

老夫人也一心向往女儿描述的“南明”风光,这一次带上一大家子一起去女婿家做客。

京师勋贵得知老公爷南下,许多人都预备同行。

吴襄最积极,又主动担任联络员和后勤总管,最后要求结伴而行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勋贵,还有许多没有实职在身的文官武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