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分赴九边

十二月初八日上午,上次大朝会过去三天以后,内阁首辅施鳯来、军机大臣张惟贤以及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标入宫觐见,联名呈上了朝廷选任十三位监军御史候选名单。

朱大明一看发现,倪元璐赫然在列,此外还有最近表现比较抢眼的几个御史言官,比如督察院御史王嘉徵、刑部员外郎史躬盛和礼科给事中吴弘业、户科给事中瞿式耜等,当然也有如今还没怎么混出名头,但朱大明在后世的史书上知道名字的人。

比如督察院御史吴甡,御史毛维张,工部营缮司员外郎施邦曜,以及天启二年状元翰林侍讲文震孟,天启三年探花、翰林院编修陈仁锡,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天启五年进士、行人司行人马懋才等,也有一无所知的几个人,比如天启年间进士礼部主事刘之论等人。

十三个监军御史,内阁、军机处、督察院拿出了二十个人的名单,供皇帝从中选择。

朱大明根据自己的印象,挑出十三人,不论当下品秩高低,皆升一级,分授京营及九边十二镇监军御史:天启二年状元文震孟监军京营,首倡裁撤监军内臣的倪元璐宣府,陈仁锡监军辽东镇,毛维张监军东江镇,吴弘业监军山海镇,施邦曜监军蓟镇,吴甡监军大同镇,王嘉徵监军太原镇,马懋才监军延绥镇,史躬盛监军固原镇,瞿式耜监军宁夏镇,刘之伦监军甘肃镇,韩一良监军临洮镇。其他未被选中的,同样各升一级,吏部记名,遇缺优先任用。圣旨传出,天下称颂。

因为年关将近,九边各镇监军御史要想赶在年关之前赶赴任所,就必须尽快出发,所以十二月初八日下午,被选中的十三位监军御史,在内阁首辅施鳯来、军机大臣张惟贤以及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标的带领下,来到了文华殿集体陛辞。

见礼完毕,施鳯来、张惟贤、李标皆赐座,而包括文震孟、倪元璐在内的十三位平均年龄三十上下的监军御史们,当然都是站着。

这些人年龄最大的是施邦曜,三十八岁,年龄最小的是刘之伦,二十四岁,官职最高的是文震孟,原本就是五品,如今是从四品,品秩最低的马懋才、刘之伦,都是天启后期的进士,原本是七品,如今都是从六品。然而不管品秩高低,如今的实际职务都是一样的,都是九边重镇的监军御史,都会有尚方剑,不少人在品秩上虽然低于巡抚、总兵,但在职权上却可以与巡抚、总兵分庭抗礼。朱大明着重讲了监军御史的职责,告诫他们在参加军议的时候多听少说,对于领兵作战、临阵指挥等武将职责,不要干预,但是对于叙功、钱粮、军纪问题等监军职权,必须当仁不让。

朱大明说道:“朝廷押解至九边各镇的钱粮,过去由监军内臣负责发放,今后当然是由监军御史负责发放,这个事情不要嫌麻烦,每次发饷都要公之于众,一个营头一个营头地发,如有可能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发,确保朝廷的饷银发放到每个官兵的手中。这是其一,叫做掌钱粮。

“其二,叫做掌军纪,朕授予你们尚方剑的目的,就是给予你们临机决断之权,凡是不听调遣、临阵脱逃、贪赃枉法、杀良冒功乃至不救友军之镇将,不论总兵游击,皆可先斩后奏。

“其三,叫做掌叙功,凡遇作战,将领士卒之功过,皆应如实奏报,有功记其功,有过记其过,务必公正无私。此外,但凡行走边地所见之良才,无论将校官佐,贩夫走卒,皆可举荐给朕。”

听完皇帝的话,文震孟等人都是心中大喜,皆躬身领旨应诺。

接下来,朱大明又说道:“除了尚方剑,朕赐你每人密折奏事之权。卿等之密折,经由锦衣卫和东厂同时传送,乃是朕与卿等监军御史单独联络之渠道,不经通政司,京营及九边各镇一应事务,卿等皆可通过密折奏报与朕。”

皇帝此话一出,殿中诸人除施鳯来、张惟贤以外,皆是一惊。原来监军御史还有这样的权力!这可是连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地方督抚大员都没有的权力啊!十三位监军御史真是又惊又喜。

朱大明的话一说完,王承恩就指挥着一众内侍,给了每位监军御史两个带着锁和钥匙的匣子,看着众人惊疑不定的神情,朱大明说道:“这两个匣子,是内廷督造之物,除了你们本人,只有朕可以打开,若有密折奏报,可一式两份分放匣中,分别交由任所或随行之锦衣卫和东厂人员,传报与朕。朕的旨意也经此匣子传达给卿等。”

朱大明说完这话,停顿了片刻,接着又说道:“卿等甘愿舍弃京师之繁华,远赴边地为朕监军,三年任期,说长不长,可是说短也不短,此中辛苦,朕能体之。卿等若不负朕,朕亦不负卿等。”

说完端起茶碗喝了口茶。施鳯来等人见状,当即带领一众监军御史,叩首谢恩而出。

第二天,除了文震孟带领随行人员进驻京营,其他十二位监军御史,则各自点齐随行锦衣卫及东厂人马,押解军饷分赴九边而去。

近一点的,年前就能赶到,比如宣府、蓟州、山海关、辽东以及毛文龙的东江镇,远一点的,比如宁夏、甘肃、临洮诸镇,恐怕够呛能在年前赶到了。但是皇帝补发四百万两军饷的圣旨,如今已传至九边,军心士气一下子提升不少。再说,好饭不怕晚,此前已经欠饷很久了,想来也不差这十天半月了。

选派监军御史,分赴九边发放军饷的事情处理完,朱大明这才放下心来。明末的流民造反之所以势大难治,跟九边各镇军卒的逃亡有很深的关系,这些人相对流民来说更有组织性,也更有战斗力,并且深知官军的虚实。

正是大量逃卒、溃兵的加入,陕北的民乱才不断壮大,最后成为一支巨大的破坏力量。这是朱大明想尽办法也要避免出现的局面。

当然了,现在需要处理的急务,还有很多,暂时还顾不上全力去扼杀民乱的萌芽。再说了,陕北的农民起义,有着很深政治、经济乃至气候的原因,不是说你提前把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大贼头找出来杀掉,陕北的民乱就不会爆发了,或者说就能自然地平息了。没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恐怕还会有别的贼头冒出来,这是肯定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上长了脓包,只有这个脓包发出来,成熟了再拿掉,才能真正把脓包下面的肌肤乃至躯体治理好,也才能根除后患。

再说有大乱才有大治,只要在可控的范围内,陕北的民乱也会成为新皇帝重塑中华帝国的一股助力。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把发端于陕北的民乱,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一旦失控,那就麻烦大了,就可能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