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2章 路线问题

对于这批尼德兰移民的安排,马林也是很果断——先丢去训练。一样的配方,一样的传统训练方式,以便辨别间谍。

不过,菲利普皇子貌似没他老爹精明,竟然没派间谍。倒是尼德兰的一个男爵,派了一个傻乎乎的间谍过来,打算打探北海国粮食高产的机密。

但这货贼眉鼠眼的,都不用军训,一下子就被辨别出来了。还没用刑,就全招了。

马林很无语,没说啥,直接让手下把这人公开吊死了。皇帝父子自己要给他面子,但你丫一个男爵也敢乱伸手?所以,马林完全不用客气。但是,因为是头一次,马林也不想闹太僵,只能处死这人,以示警告了。毕竟,他还要接收更多尼德兰移民呢,要是现在搞那个男爵,引起尼德兰的领主们敌视,就不划算了。所以,吊死那个间谍,是最合适的做法。既展现了自己的强硬,也没有打上门,让尼德兰的贵族们丢脸。

至于军训结束后,这帮人如何安排,马林想了想,就决定——都安排到海边渔村,学打渔去!

尼德兰人嘛,就是荷兰人,不搞航海像话吗?但这些人大多是农户出身,并不擅长打渔。所以,要先给他们适应期。

比如,在北海国沿海地区,这帮尼德兰移民被安排过去后,就会被安排一边学习打渔,一边放羊。

对的,放羊!

沿海滩涂盐分高,很多都不适合作为耕地。除非,当地有河流出海口,淡水不住冲刷,才能降低沿海土壤盐分,使之适合耕作。

但是,沿海滩涂上,还是有很多草类可以生长的。比如一些耐盐碱的茅草等,这些草吸收了一些盐分,含盐比一般草类要高些。虽然这些草没有苜蓿草营养高,但羊也是喜欢吃的。毕竟,羊也要盐分的摄入。

唯一麻烦的,就是羊喝水尽量还是喝淡水。所以,沿海牧场附近,一般都有河流入海口,方便饮水。

对于尼德兰移民的安排,具体就是年轻人和孩子都去学习游泳和操控帆船捕鱼。先在近海和内河练习,而后再去深水区。

而尼德兰人中的中老年人们,因为岁数大了,除了老渔民外,一般老农是很难学会游泳和驾船了。所以,他们会在渔村附近放羊,并学习挤羊奶,制作乳酪。这样一来,所有移民就都利用起来了。老人们虽然追不上羊群,可是有牧羊犬帮忙啊。而老人们,只要照顾好牧羊犬,就能轻松驱赶羊群了。

对于年轻人和孩子,马林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学不会游泳和驾船,只能吃最低标准的加30%草糠的科勒面包。只有学会游泳和驾船的年轻人和孩子,或者学习进度良好的,才能吃全麦黑面包,并有咸鱼和蔬菜作为配菜。

在这种奖惩制度的激励下,年轻人和孩子们,倒也对学习游泳和驾船积极性很高。他们以为马林是要他们将来去打渔。但实际上,马林是打算把他们培养成船员。毕竟,以后搞大航海殖民,水手缺口很大。

至于训练中的安全,马林也是很重视的。每个人都配备了救生衣,是用皮革缝制和粘合的充气皮囊,类似足球那种。充好气后,救生衣套上去,就不容易下沉淹死了。

对于年轻女孩和小女孩,马林给了另一个培养方向——学习剪羊毛、挤羊奶和制作奶制品。毕竟,以后这帮荷兰移民中的青年男子要去外面当水手的。女人们在家,又不能干重活。所以,和老人们一样,利用牧羊犬放羊,并产出羊毛和奶制品,是很好的谋生方式。即使男人在海上遇难了,有这手艺,也不至于饿死。

如果单纯从谋生角度来讲,其实养奶绵羊——东佛里生羊是最好的选择。这种奶绵羊能提供充足的羊奶,用于制作奶制品,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而且,还能产出羊毛。虽然羊毛质量一般,但用来纺织劣质的呢绒还是足够了。最关键的是,有牧羊犬的帮助,可以养很多只。

但是,养奶绵羊固然利于百姓,却不利于官方收税。因为,奶绵羊比较全能,也比较平庸。而且,奶制品在欧洲售价还不如毛纺织品,属于廉价商品,能产生的税收比较少。而种植谷物和饲养产毛绵羊,产值更高,能获得的税收也更多。

所以,马林一般不允许农户自己选择养羊还是种地。所有土地,都要按照官方的规划来。你可以多开辟种粮食的田地,但却不允许随便把农田改为牧场。

当然,这是本土的政策。但实际上,本土基本没有什么自耕农,基本都是贵族封地和容克庄园,这条政策基本就是针对庄园主的,农奴们并没有话语权。但到了殖民地美洲,这又不一样了。因为美洲土地太多,而人口太少。所以,除了部分必要的耕地外,大力发展养羊业也是允许的。毕竟,养羊业对人口要求少,土地利用率较高。

……

事实上,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土地一开始并不是殖民者的首要目标,贸易利润才是。比如葡萄牙在非洲沿海的活动,主要以交易获得金沙为主。虽然从《托德西拉斯条约》中划分到了非洲大部分,但他们的核心利益还是在印度和华夏。为啥?印度和华夏贸易利润高啊!印度的香料,华夏的丝绸和瓷器,才是海上贸易的核心点。

又比如荷兰人,历史上,荷兰人在占据了香料群岛和爪哇岛后,其实在17世纪就派航海家塔斯曼,就探索了东印度群岛南边的澳大利亚大陆,还发现了以他命名的塔斯马尼亚岛。但是,荷兰人发现澳洲大陆上没有什么人,土著人啥有价值的货物都拿不出。所以,一直没有占领这片大陆。

后来的英国,其殖民帝国的核心,也是人口众多的印度。非洲殖民地,更像是黑涩会划地盘,先把地盘占了再说。但是,一直没有好好开发。

西班牙就更不用说了,占据了美洲,却一门心思找金银矿,就是不肯好好种地。只有古巴一地,因为蔗糖利润高,才算好好种地了。

法国人就更奇葩了,很早就涉足加拿大地区了。但是,法国佬就是去做毛皮生意的,对于开发加拿大地区业没啥兴趣。法国农民宁可在国内种植一两公顷(二三十亩)的小块土地,也不肯去殖民地拥有大片土地。

当然,后来老美建国后发展起来,用土地招揽移民,就很有吸引力了。比如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好大手笔,任何移民,跑去西部,就可以圈占160英亩的土地自己耕种。都不要交钱,先耕种5年再说。160英亩啊!那可是971亩,64公顷地!

在华夏古代,良田百亩就算小地主,千亩就算中等地主了。大地主刘文彩,也才一万两千亩地。

但马林奇怪的是,在美国招募移民前,欧洲人并不热衷去美洲买地耕种。还是老美在欧洲不住在报纸上打广告,才吸引了很多移民去。而乡村地区,吸引最多的,就是德意志农民。所以,后来老美德裔比英裔还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德裔农场主更是占据统治地位。而奇怪的是,在《宅地法》颁布之前就因为大饥荒逃到美国的上百万爱尔兰人,却不热衷去中西部经营农场,而是宁可留在城里当苦力。

……

对于殖民者而言,马林的做法,其实并不合乎殖民者追求利润的准则。因为,开发土地,真没啥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马林的做法才是最有战略眼光的。毕竟,土地开发出来,盘子非常大。就比如后来的老美,把北美东部地区开发出来,光是农业产值,就是天文数字。

按照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的经济数据,当时南方13个州1860年的经济总量是1.5亿美元。其中,工业产值只有2000万美元。单纯农业产值,就有1.3亿美元!而当时,联盟国的人口是910万。而且,当时的美元价值很高,一美元相当于1.6克黄金,相当于0.45个杜卡特金币。也就是说,当时910万人的南方13州,农业经济的总量,就有5850万金币!而当时南方种植园的主力劳力,其实就是400万黑奴。所以,平均每个奴隶,大约能创造14.625个金币的产值。而且,这400万奴隶,还包括了老人、妇女和小孩呢。

总的来说,只要占据和开发好北美最好的那片土地,就能轻松得到几千万金币的产值。若是农业人口破千万,产值达到上亿金币也是可以的。

这是殖民路线的问题,只要把美洲的农业土地开发好了,盘子非常大,比开采金银什么的大多了。更何况,阿巴拉契亚山脉拥有海量的煤矿,五大湖区拥有丰富的铁矿。工农业的潜力都那么巨大,难怪成为超级大国。

不过,马林也在担心,真要把北美发展起来,到时候主弱臣强,本土都没法控制美洲了。就像英国那样,北美十三州实力强大起来,翅膀硬了,加上法国挑唆,就脱离了英国。

当然,那也是后世该担心的事了。马林活着的时候,估计美洲还没发展到那样的高度呢。在他或者的时候,殖民路线就是——开发开发开发!至于殖民地超过本土的难题,留给后人头疼去吧。实在不行,可以把重心移到美洲嘛……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