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4节 五位亲王

五个人见到柳木的时候,柳木正坐在一棵树下,盘膝坐着,五心向天。

柳木在思考,还是在思考李渊留下的信中那两句话。

李元景五人进入院内的时候,有护卫告诉他们,柳驸马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傍晚审阅备战进度之外,已经在那树下坐了两天,大战在既,此战不容有失。这里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很紧张,柳驸马的压力很大。

护卫带着五个人来到树下。

“驸马!”

柳木没睁眼睛,而是开口说道:“传我的命令,写信给燕州那边。若是可能的话,运几千石羊肉过来。大唐的军士在外作战,这里有鱼多,也不方便随意捕猎。再给并州那边写信,看能不能调运一万石面粉,北方将士需要有点面食的。”

“是,我记下。驸马,有客到。”

护卫只当是柳木这两天都在思考战备的事情,连面与羊肉这点小事都牵挂着,足可见柳木的压力巨大。

柳木肯定不能让人知道自己想的是当年的旧事。所以找些小事随意安排一下。

大战的事情,崔君肃与唐俭都参与其中,候君集与苏定方也算半个良帅,再加上牛进达。五人能把攻打六诏的事情办的很漂亮。

听到护卫说有客到,柳木这才睁开眼睛。

一看,柳木惊的差一点翻过去。

李元景赶紧上前去扶,柳木拍了拍腿:“坐麻了,你们怎么过来了。”

李承乾作为晚辈,他对柳木是相当尊敬的,立即双手奉上李世民的信。

柳木打开信快速的读了一遍,李世民的态度很坚决,身为皇亲没有为大唐流过血,出过力的人,没资格享受大唐给予的荣华富贵,不要以为生的好就一世无忧,信不信十八岁就赶出家门,看能饿死不。

信中还点评过,李承乾不知田间劳作的辛苦、李元景挑食、元昌喜欢玉器、李恪喜欢收集良马、李泰喜欢收集印石等等小毛病。

柳木看懂了信中的意思。

事实上,李世民希望给自己三个儿子每个人一个机会,其中重点就是李承乾。

因为信中写出的小毛病李承乾最多。

柳木看完信后将信折了起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没等柳木开口李元景就上前:“这是皇姐的家书。”

柳木接过,独孤兰若的信不止是她一个人的。

其中还有长孙无垢要求柳木一定要拿下玉山等等,信的最后还特别提到,大唐皇帝李世民要修铁路,而且计划的规模很大,让柳木与崔君肃密议此事,若柳木也支持修铁路,那么就全力助李世民修铁路。

将两封信都收了起来后,柳木说道:“每个人的金牌都拿出来。”

金牌,自然就是身为亲王爵的身份牌,这代表着爵位、身份,甚至是特权。身为皇子拿着金牌在任何一个州府都可以无条件借兵五百人便于行事等等特权。

第一个把金牌捧在手上的是李恪。

不只是一块金牌,还有一块铜牌,铜牌是普通身份牌,仅代表户籍。

柳木将所有的牌子都装在了自己随身的袋子里,然后站了起来:“你们跟我来。”

门外,护卫牵来五匹马,柳木让五人上马跟自己走。

柳木去的第一站是伍德华利的地中海奴隶军团的主营,主要的军官还有重要的军需物资都放在这里。

听闻柳木到,伍德华利赶紧带人迎了出来。

没等伍德华利开口柳木就抢先一步说道:“别说话,这里有五块牌子你抽一块。”

伍德华利不太明白,但还是从五块铜牌之中随意拿了一块。

柳木又伸手讨要了回来,翻过来看了一眼之后将铜牌扔给了李恪,这才说道:“这位是咱们陛下的三皇子,从今天开始他在你的军营之中给你作副将,什么杂活累活辛苦活都可以安排给他去作,他是军人,不是来享受的。”

“明白。”伍德华利是很简单的人,他不会去想太多,就依柳木字面的意思去理解。

柳木继续说道:“他的部下依大唐律,副将的亲随是十七人,我特别给他加三人,一共二十个人,这二十人从你的兵营之中让他自己挑选,只能从士兵当中挑。所需要的装备用他的军功折成钱币来找我换,可以先借,但需要每月一成利息。”

“公爵,这个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

“我不认为苛刻,身为皇子连这一点本事都没有的话,那就放弃身份守着百十亩地作一个安稳的普通人,别让我知道你特别照顾他,后果很严重。”

“明白,他只是一个派到我军营之中的军人。”

柳木满意的点了点头,在伍德华利的肩膀上重重一拍:“你挑选一队人研究一下夜间泅渡突袭。”

伍德一脸的懵:“什么是泅渡突袭。”

“报告将军,我知道。”李恪用了报告将军的开头。

没等伍德说话,柳木就转过身来:“这是军务,不可儿戏。”

李恪很认真的回答道:“我真的知道,有两年时间我断断续续跟着神策卫训练了七个月,虽然没有达标,但懂了不少。”

柳木一摆手:“我们走了,去下一个军营。”

李恪被留下了。

伍德华利依然还没有明白什么是夜间泅渡突袭,李恪说道:“将军,我请求看地图。”

这个要求不过份。

在地图前李恪一眼就看出了柳木的目的,指着地图说道:“将军我们要进攻的敌营,一面是山坡我们需要仰攻,这是最难打的。一面是山崖,我们不熟悉这里的地形,想绕过去很可能会中埋伏。”

“恩。”伍德华利也研究过这一带的地形。

李恪继续讲道:“还有一面是平地,却被敌军挖了无数的壕沟,这里不算难,但强攻死伤肯定不小,还有一面是河,河道的宽度足有十二丈,而且水估计不浅。”

“这条河我派人去查看过,敌军在河边还有守军。没机会从河里过去。”

“半渡而攻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会被打败。当年淝水之战……”李恪一口气讲了三个经典战役,全是因为半渡而被敌军击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