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交换俘虏(五)

轻巧的四轮马车在一处官衙门口停下,京兆尹廉希宪从公家提供的马车中出来,抬头看上面的匾额,写着行蒙古语,翻译成汉语的就是‘火器局’。

京兆尹前来,火器局的负责人急忙迎出来。没等客套,就听廉希宪说道:“我此次来就是想看看大元最好的火枪,还有宋国的火枪。”

负责人看着廉希宪阴沉的表情,谨慎的问道:“廉京兆,却不知道你看这两物有何意?”

廉希宪怒道:“宋国使者狮子大开口,看他有恃无恐的模样,我倒是想看看宋国的火枪好在哪里。”

得知了这么一个挺合理的理由,火器局负责人也不敢推托。急忙派人先去将蒙古造的火枪与大宋火枪各取三支,接着请廉希宪到旁边的试射场等候。

试射场是个大院子,里面有好多靶子以及残破的土墙。此时还没到二月,里面冷飕飕的。廉希宪因为气愤,倒是没有在乎这边的温度。没太久,就有军卒扛着、抱着一些家伙过来。把这些东西在廉希宪面前的土台上放下,负责火枪的人打开麻包,指着里面的东西对廉希宪说道:“京兆请看。”

廉希宪左看右看,眼睛都瞪大了。就见左边的三支步枪造型修长,枪管看着颇细。拿起来觉得大概就是十斤左右,虽然沉甸甸的,却不至于难于操作。不用火器局的官员开口,廉希宪就能判断出这种火枪必然是宋国制造的。

宋国的东西素来巧耐用,就如廉希宪乘坐的朝廷配发的四轮马车,完全是模仿孛儿只斤·郝仁万户乘坐的那辆缴获的战利品。车身的木头部分是100%大元制造,水平相当高。而玻璃、车轮、车架、珐琅装饰品都是从宋国进口。大元也尝试仿制,始终无法成功。

在廉希宪右手边的大元制造火枪,就是这种无法成功而被迫仿制的典型案例。同样的外形,同样的结构,大元火枪的枪管比宋国火枪粗了好几圈。因为枪管变粗,下面的枪托也不得不加粗加大。宋国生产的如果能叫做火枪,大元产的大概能叫做‘火桩’吧。

拎起一杆大元火枪,廉希宪觉得有二十斤,拿起来沉重的很。拿起之后左右看了一阵,才开始有点习惯这个重量。放下大元火枪,再拿起宋国火枪,廉希宪觉得宋国火枪此时简直轻的没有重量。

廉希宪并非武官,对火器没有什么概念,不过他对外头的马车有概念。不管是蒙古大车或者是汉地的马车,都能用傻大黑粗来形容。因为结构是木质,就必须通过加大加粗来保证坚固耐用。

宋国马车结构是钢质,木头只是来做车厢,整个车辆就显得纤细无比。因为纤细,所以自重就轻。因为自重轻,所以一匹蒙古马拉起马车跑的飞快。若是两匹蒙古马拉车,甚至可以奔行。

廉希宪还曾经因为不服气,觉得宋国很薄的车厢保温不好。这也是大元唯一能够与宋国比较的工艺了。等拿到朝廷配发的马车之后,廉希宪发现宋国用内衬隔热层,以及脚下增加小炭炉的方式,非常有效的解决了保温取暖的问题。因为小炭炉设计在车厢外,车厢内还感觉不到烟火气。热量很自然从脚下的一种从未见过的麻布垫子下传出来,把脚烤的热乎乎的非常舒服。

想到大元货与宋国货之间如此巨大的差距,廉希宪心中勃然冒出一股怒意。他放下火枪,把莫名其妙的火器局官员丢在身后,一言不发离开了火器局。

直奔皇宫的路上,廉希宪心中怒气难以遏制。他真没想到大元与宋国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大到能够充分解释为何无敌天下的蒙古军在黄河战役中遭受了从所未有的大败。

进宫见到忽必烈大汗,廉希宪介绍死硬无比的宋国代表态度,接着进言,“陛下,宋国明显没有交换俘虏的心思,不过是想借着交换俘虏来扰乱大元。臣专门去看了火器局制造的火枪,比起宋国火枪只是稍微重了点。却也能用。不用换宋国火枪。”

忽必烈知道廉希宪乃是忠臣,听了这番话之后心中也有些动摇。不过只是动摇了片刻之后,忽必烈就恢复了自己最初的看法,他说道:“咱们前前后后被俘的有五万人,这五万人要赎回来。便将大都的工匠、匠户,还有我的奴户中南人与宋国交换。”

“陛下又是何必?”廉希宪连忙表示反对,“陛下,如此做只是涨南蛮的气势。”

忽必烈听了之后微微摇头。这并非是反对廉希宪的话,而是对廉希宪的表现并不满意。以情绪化而言,忽必烈经常因为愤怒而轻率的想杀人,在当了这么多年大汗之后,忽必烈自己已经逐渐能够控制这种冲动。然而廉希宪却还是一副快意恩仇的模样,忽必烈对此非常不认同。这也就是为何忽必烈始终没有任命廉希宪为丞相的原因。

只是这等事也不能说,因为说了也没用。忽必烈开始觉得孛儿只斤·郝仁是越来越奸猾了。这家伙虽然的确有重要公务得做,但是总不至于非得完全撂下谈判的差事。如果以郝仁现在拥有的柔和手段,必然不会弄到如此没分寸的地步。当然,郝仁大概也看明白了,他负责谈判的话就会遭到廉希宪这种家伙的抨击。

“你只用把此事与宋国谈妥就行。我想将那些被他们抓走的人给赎回来。”忽必烈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遵旨。”廉希宪不情不愿的接受了大元皇帝的命令。

之后几天里面,双方就数量进行了谈判。因为消极面对,谈成的结果非常简单粗暴。北方汉军与被掳走的宋人进行一比一交换的比例,只要大宋能把这些俘虏送到直沽寨,双方就可以在直沽寨进行俘虏交换。

谈判达成的半个月之后,就是二月二龙抬头。被俘的北方汉军被告知,他们不会被杀死,只要完成修路的工作,就将被送到北方去交换俘虏。

“你等只要完成土方工作量便可被送去北方交换,所以希望大伙能够加紧工作,认真完成工作量。工作的时候悠着点,早一天晚一天倒不是什么,若是用力太猛落下病根,回去之后可怎么过日子啊!”看守对俘虏们讲述着工作要求。

俘虏人听的有些莫名。既然能要这些人注意身体,那何不更仁义的直接把他们给放掉?但是心中有疑问,却不敢说话。若是惹怒了这些看守,俘虏们可没有好果子吃。

之后俘虏们就被分成五十人为一组的小队,被带到各个地段。赵太尉下令修建京杭大运河的黄河以南段,以及疏通旧大运河的通济渠。

京杭大运河其实是元代开始的工程,其中一部分利用了隋炀帝的大运河。与隋炀帝大运河不同的是,隋炀帝大运河淮河以南部分被京杭大运河继承,而隋炀帝大运河北路名叫‘通济渠’,是从泗州走安徽北部的宿州进入河南,走商丘抵达汴梁,再从汴梁走洛水到洛阳。

从洛阳到长安这一截现在且不说,赵太尉希望能够恢复从汴梁到淮河的通济渠。当年通济渠被毁的重大原因就是杜充掘开黄河,黄河南下之后就因为淤塞毁了运河。此时赵太尉让黄河北归,重新沟通通济渠就变得有必要了。

至于京杭大运河,赵太尉也觉得非常有必要。且不说别的,枣庄有铁有煤,适合作为冶铁中心,从徐州到枣庄则需要运河。想有效的统治山东,未来要有效统治河北乃至更北方的领土,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怎么看都不过份。

赵太尉的做法暂时没人反对。司马考虽对搞大运河心中不安,觉得隋炀帝为王前驱,搞的最后身死。但赵太尉现在大权在握,小皇帝本人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搞运河的确是大好事,没理由去拒绝。这件事也就这么通过了。

二月二之后,最后的宋奸审判进入最后阶段。各种法律努力也到了尽头。大部分案件双方能够拿出的所有证据都已经列完,对证据的抗辩也进行完毕。这帮人一审判决即将出来。

大宋共和五年二月初十,卢定川的一审判决即将宣布。大宋礼部尚书熊裳换了普通人的衣服,亲自到了法院去听宣判。卢定川就是这一批宋奸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没有玩忽职守,没有弃城而逃。当事不可为,蒙古军围城之时才与蒙古达成了不屠杀居民,就投降开城的协议,这才开城投降。

投降之后,卢定川并没有投奔蒙古人,而是回老家去了。所以连赵太尉都说过,卢定川不是死罪。卢定川被抓之后不仅不认罪,更坚持自己无罪。他表示,不管从任何角度看,他都忠君爱国。

看着表哥在被告席上站的笔直。熊裳心里面颇为感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佩服。熊裳扪心自问,若是自己身处表哥的地步,他定然是随波逐流的认个错,希望能以小罪了事。其实这一波被审判的宋奸大部分都采用的同样的方式。像卢定川这样坚持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而已。

看到审判长问了最后几个问题,接着说道:“马上准备宣判,双方还有什么要讲的么?”

熊裳登时就紧张起来,他屏息凝神的盯着审判长,等着宣判结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