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樊奕泽热闹的直播间
欧式的咖啡馆,西式的穿着,西方来的电器与汽车,美国的音乐……
这就是德黑兰。
这是伊朗人深感水漫脖颈的时代,几个月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了对伊朗新一轮的制裁。
美元兑换伊朗货币里亚尔的官方比例已经高达一比两万多的地步,但是在伊朗购物的时候,商场通常都还在以一美元兑换一万七千里亚尔来折合商品的美元价格。
伊朗实际上的失业率已经高达百分之二十,通货膨胀率也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德黑兰的批发市场上,一公斤的羊肉高达二十五美元,干巴巴的馕每个售价一美元,稍微有点样子的餐厅,人均消费至少而是美元,而生活在德黑兰内的普通人,月薪不过三五百美元。
然而对于这样的经济,至少大部分的伊朗人都是乐观了,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早已经习惯了,毕竟伊朗已经被西方世界制裁了三十年,被联合国制裁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行走带德黑兰的街道上,樊奕泽看到了隔着几百米就有烂尾楼,距离机场不远的霍梅尼幕,十几年来就修建了不到一半。
首都德黑兰的马路都还只是双车道,高楼,新楼十分的罕见。
没有那些真正国际大都市的购物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多数,也都只是如同其他国家乡镇的购物中心,百余平方米的商铺,商品种类也不齐全。
大多数的街道两边都有明沟,躺着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或者污水,路上奔跑的汽车,也都相当抵挡,很少看到普遍价格超过两万美元的车子。
而这是人口高达一千六百万的德黑兰,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城市。
在直播的过程之中,直播的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个城市的所有细节,记录下每一个行人的面孔。
当然也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好客,一开始,樊奕泽每到一个地方必然会被大量的围观。
不得已,樊奕泽也只能给自己戴上了面巾,这才能够真正的看到这座城市的样子。
每一次对德黑兰有进一步的认识,总能够引起樊奕泽直播间内的不少共鸣。
在大量的弹幕评论之中,樊奕泽还特地置顶了好几条的评论:
“被妖魔化的伊朗,我承认像樊先生这样行走在德黑兰,所看到的只是浮光掠影,不可能真正的深入,但类似的恰巧也充分说明,欧美媒体在报导意识形态差异较大国家的时候存在着偏差,或者用误导来形同更加的贴切,许多时候,这些误导便成为了主宰全球霸权的信息。”
“几天前我还看到过一篇来自国际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十年之前,全球有百分之四十八的人不喜欢伊朗,现在已经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国际上,那些对伊朗的妖魔化报导,被各国媒体转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讨厌伊朗,倾向于跟随西方逻辑。这也包括我,在几个小时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伊朗是一个专.制,封闭,混乱,非理性甚至是流.氓,邪恶的国家。”
“我去过伊朗,伊朗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自由,民主,独立,有尊严的国家,****的体质相对完善,目前伊朗的反美战略从根本上来说,是被美国压迫所为,也因此伊朗人普遍支持自己的政府也拥护政府,伊朗在中东也有大量的国家和阿拉伯人在支持。”
……
大量的留言和评论,令人眼花缭乱,在直播间的评论区,更是掀起了一大片讨论的热潮,有不少伊朗人,也都出来说出自己家乡真正的模样。
当然,也有不少人质疑,各种言论都有。
对此樊奕泽的态度是相当明确,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
而有不少西方的团体,也在直播间内带节奏,樊奕泽则是让基地反过来带节奏,引发了一场对伊朗问题的全球性大辩论,甚至为此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进来参与。
作为直播的主角,樊奕泽也偶尔会说一些与伊朗有关的话题,比如说伊朗的历史,或者是有什么杰出的贡献。
“自古以来,伊朗就为世界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礼拜日、耶稣诞辰都是来源于古波斯的光明神,而伊朗更是全世界最早主张思想自由的国家,善待犹太人也是伊朗人率先提出的,而且在现在的以色列政府高层官员中,很多人的祖国便是伊朗,国际象棋也是从伊朗起源,创造了中东最早的灌溉系统,打通了沟通东西放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最关键的一段,发明的税法更是影响世界至今……”
在樊奕泽介绍伊朗历史贡献的时候,直播间兴起了一条评论,直接得到了数十万的点赞支持: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伊朗文明抵制美国,只是世界新文明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而已,在这个特征之中,美国有时候被认为是普遍世界文明,有时反而也被只认为有实力但没有文明的大国,甚至是反文明的国家,一个恶魔般的改革国家,是真正文明的大敌。”
这短短的一段话,出现之后便得到了数万的点赞,并且快速的一路推进,很快便被数十万的点赞,送到了热评的前面,且短暂的数量还在快速的增长。
在樊奕泽停下介绍的时候,这条评论已经被顶上了头条,数百万的点赞,使其高居评论的榜首。
看了一眼评论的内容,樊奕泽便说道:“文明的对错是难以用言语讨论出结果,拥有能够改变其他文明的文明,也注定难以被改变。”
撂下这一句话,樊奕泽便关掉了直播间,此刻已经是明月当空,德黑兰华灯初上。
正如《德黑兰的屋顶》一书所描述的那样,宁静的屋顶,柔和的月光,朦胧的人影,懵懂的恋情。
此刻的德黑兰,充满了夜晚的宁静,而远处闹事的喧嚣,又是另一种情调,一个是书中的宁静,一个是现实的写照,它们并不矛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