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听说,大明的皇帝还要脸?

崇祯十三年的前半年时间,除了崇祯皇帝带着朝堂还有军伍的大佬们在不断搞事情之外,整个大明都显得很平静。

哪怕是崇祯十三年的上半年时间里遇到了不少让人闹心的天灾,实际上对整个大明来说也没有形成什么让人恶心的局面。

毕竟,大明的国库还有崇祯皇帝的内帑,从来就没有停下过收购粮食的脚步,常平仓和预备仓里的粮食足够保证百姓们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也能活下去。

唯一让崇祯皇帝不爽的就是干旱。

老天爷不下雨,大明也没有人工降雨的条件,除了把官员们派出去祈雨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至于前几年多挖的那些个大坑,存起来的雨水雪水什么的,基本上第二年就用光了,根本指望不上。

一天比一天更热的天气让崇祯皇帝也开启了烦燥模式。

后宫里面好几个妃子眼看着快生娃了,国库里面的银子也快要见底,内帑也没有多少余钱,逼得崇祯皇帝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窝在宫里。

最起码,想要带兵出去浪一波怼人的事儿是没什么指望了。

至于再下一次江南什么的,崇祯皇帝就更没这个兴趣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宫里面的冰是足够用的,别管是崇祯十二年冬天时存起来的冰块还是临时用硝石制冰,宫里面这玩意就没缺过。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崇祯十三年的九月才算是结束。

除了袁妃和田妃各自生了个女儿之外,宜妃也产下一子,被取名为朱慈熠。

一溜排开几个娃,周皇后很想把崇祯皇帝给揍一顿——总盯着月子里的娃稀罕,大点儿的就不见你这么上心!

被周皇后瞪的有些心虚,崇祯皇帝嘿嘿讪笑了两声之后便搓了搓手,扔下了几个娃子,转身向着娃子们的娘走去。

自家的小媳妇们生娃子辛苦,自己得好好表示下心疼才行。

然而没等着崇祯皇帝表现出一个好男人的作风,匆匆而来的许显纯就禀报了一个让崇祯皇帝感到高兴的消息。

再一次把温体仁等朝堂大佬都召进了宫里之后,崇祯皇帝才让许显纯把刚才的消息复述了一遍。

许显纯把消息复述完了之后,又接着道:“想必再过上几天,缅甸王的表章就该到鸿胪寺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说说看吧,像他隆王这样儿的一国之主突然上表要归化大明,究竟该如何应对?”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命王承恩将锦衣卫报上来的缅甸国主他隆的资料分给了温体仁等大臣。

已经事先看过他隆王资料的崇祯皇帝认为,像这种跟开挂一样的大佬突然间就上表要归化,肯定有什么自己所不知道的原因。

崇祯元年,阿那毕隆病重,被其子弥利提波杀于宫中。正出征掸邦的他隆在得知哥哥被杀的消息后,就回师占领阿瓦称王,接着南下勃固。

在勃固称王的弥利提波得不到臣民的支持,准备逃往阿拉千,却被大臣们逮捕,送交他隆,被他隆以杀父之罪处死。

崇祯二年,他隆在勃固正式即位并上表大明,表示自己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自行登基为王。

当时自己都一屁股屎,还不知道怎么擦干净才好的崇祯皇帝自然也没有心情理会缅甸这种屁大点儿的国家换个国主的事儿,大笔一挥就算是同意了。

而他隆的操作显然有点儿骚——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他隆就下令对缅甸全国范围内调查土地和人口。

调查和登记的内容包括全国各地的人口、住宅、生产的农作物、缴纳的赋税种类和数量、每家每户人员的名字、性别、年龄。

显然,他隆的这一次普查比之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二年才玩出来的大明版人口普查要早了一年的时间。

甚至于面对着暹罗的不断挑衅和进攻,他隆也如同崇祯皇帝一样选择了怼回去,一度逼得暹罗北部属国兰那泰不得不俯首称臣。

在刚刚看完他隆的资料之后,崇祯皇帝一度以为这家伙也是个穿越者了——直到了解了缅甸国内的一些情报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放下了心。

连崇祯十一年时玩的人口普查都是记载在贝叶上面而不是纸张,更没有丝毫火器发展的迹象出现,怎么看都不太可能是穿越者。

哪怕是缅甸本地的环境不支持穿越者玩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跟大明的贸易之中也没出现一丝的迹象,这本身就说明了跟穿越者没有一丁点儿的关系。

然而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国主,突然之间打算内附?把自己的国土变成大明的国土,自己混个封王的待遇赖在京城?

怎么看怎么都不合理!

毕竟,他隆王跟朝鲜国主绫阳君李倧还有小琉球的国主尚丰不一样,那两个纯属于战五渣里面的青铜。

而他隆王,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战五渣里面的王者,很快就能向着战六渣进化了——如果他隆王努努力,干掉了暹罗之后再向周边扩张一下,说不定就进化了。

当然,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上来看,战五渣里面的青铜和王者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是想要进化成战六渣,那就是在挑衅大明了。

欺负战五渣跟战六渣能一样?所以,必须得在战五渣进化之前就按死他们!

崇祯皇帝的思维明显又开始跑偏,温体仁却躬身道:“启奏陛下,他隆王内附,要么是仰慕天朝,要么是另有打算,只是现在还不得而知罢了。

唯今之计,当先令鸿胪寺做好准备,同时也在缅甸多派一些探子,好生打探一下缅甸那边的情况。”

许显纯斟酌着道:“依着锦衣卫在缅甸得到的消息来看,他隆王早就有心内附,只是一直在迟疑。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快就下定了决心。”

崇祯皇帝将目光投向了许显纯,好奇的道:“消息可靠?”

许显纯点头道:“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是这样儿的。缅甸之地与我大明接壤,国中百姓、朝堂、军方、王宫之中都有锦衣卫的人手,应该假不了,除非这些人一起出了问题。”

很快,这个消息的真伪就再次多了一个证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曹化淳也带着同样的消息过来了。

曹化淳的东厂显然没有许显纯提督的锦衣卫效率高,或者说在大明之外的渗透力度明显比不上锦衣卫。

毕竟,锦衣卫这个机会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停下过对外渗透的脚步。

东厂明显就要弱了一些,毕竟除了向外渗透,还要盯着锦衣卫……

崇祯皇帝明显不关心东西厂跟锦衣卫之间的那点破事儿。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有竞争才有进步,厂卫之间不是一条心是正确的,真要是抱成一团,就该轮到自己这个皇帝睡不安稳了。

曹化淳带过来的情报跟许显纯带过来的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密探通过各种渠道发回来的消息,证明缅甸的他隆王想要内附大明。

这下子,不光是崇祯皇帝懵逼,就连温体仁等朝堂大佬们也感觉懵逼。

好好的土皇帝不当,想着内附到大明之后当个土王?怎么想的?

他隆到底是怎么想的,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一众大佬们想不明白,但是他隆王自己心里可就很明白了。

跟周边那些不长眼的垃圾们不一样,他隆自认为对形势看的比较清楚。

就跟大明的锦衣卫在不断的向着各国渗透一样,各个小国的探子也活跃在大明的国土之上。

锦衣卫和东厂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甚至于有意无意的放纵了探子们打探消息的行为——只要不涉及到机密的事情,这些消息根本就无所谓。

毕竟,探子们好解决,杀了也就杀了,可是那些正经的商人呢?僧人呢?学子呢?

这些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身就属于探子的一种,他们肯定会也会携带一些消息给自己的母国。

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厂卫对于各个小国派到大明的探子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是涉及到了某些机密事,比如某些技术和文献一类的东西,发现一个杀一个,误杀了也在所不惜——反正没有人敢替这些探子们找场子。

又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叫崇祯!

也正是因为传回到缅甸的消息,让他隆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现在的大明皇帝跟以往的大明皇帝明显不同,好战就是崇祯皇帝身上最基本也是最显眼的标志之一。

若是以前,大家伙儿还可以心中报有侥幸,认为大明皇帝不会对着自己这些很老实的藩国下手。

或者说,就算是他想要下手,也得有所顾忌才是——比如民心军心,比如水土地形,比如那些在自己这些藩国内进行贸易的西洋人。

但是,当吕宋和爪哇的事情出现之后,他隆王就清楚的认识到了一点——大明皇帝想要办什么事情,天下间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拦!

尤其是这个皇帝还特别热衷于开疆扩土还得到了军心民心支持的时候,就更加的恶心人了。

皇帝好打仗没什么,中原历史上出过很多这样儿的皇帝,但是从来没有谁像现在的皇帝一样,能把军心民心整合到一起的。

或许也有,比如大秦时期的始皇帝,然而始皇帝征战无度的后果就是逼反了百姓,以至于二世而亡天下。

大明的民间却没有任何想要反对皇帝的意思,反而都想着参军去获取军功。

虽然不知道崇祯十三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这么消停,没有向外征战,但是万一呢?

万一哪天大明皇帝突然发疯想要开疆扩土,自己不就是最好的目标?

自己跟周边的其他国主们不同,自己登上王位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显然让缅甸变得强大起来。

这也使得自己在这些藩国里面变得显然起来,就如同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那么拉风,那么显眼……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自己面前的路就成了三条。

第一条路,继续发展,干掉暹罗和其他的那些小国,然后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先行进攻,或者等着大明的进攻;

第二条路,放弃发展,每日里醉生梦死,表现的昏庸一些,怎么败家怎么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显眼;

第三条路,主动上表,请求内附大明。

在他隆看来,这三条路里面的第一条路根本就是条死路!

就算是缅甸再强,就算是吞并了暹罗和其他的小国又能怎么样?难道还能强得过大明?

远了不说,光是一个世代镇守云南的沐王府都能压的缅甸上上下下喘不过气来,更何况大明皇帝了!

自己又不是傻子,不会对这一点都看不到!

至于第二条路,撑死了也就是起到个拖延时间的作用,让大明皇帝注意到自己的时间晚上一些。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早死跟晚死有什么区别没有?反正都是个死!

如果自己现在年纪大了,那倒也无所谓,抱着自己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心态也就算了。

可是自己现在还没到垂垂老矣的地步,离死更是有着一大段的距离,而大明皇帝手里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可近在眼前了!

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都等于是死路,也就只剩下第三条路可以选择了!

提前赶在大明皇帝还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时候先上表请求内附,让大明皇帝对自己有个好印象,子孙后代的富贵也保住了,不比等死强的多?

给缅甸在大明使节的消息已经送出去了,剩下的就等着看大明那边做何反应了。

若是大明皇帝同意了自己朝觐内附的请求,那么一切都好说;如果不同意,那么自己也好早早的做出应对。

大概会拒绝个两三次吧?听说大明的皇帝好歹还要点儿脸?

至于其他的那些渣渣藩国国主们能不能看明白这其中的关窍,那就跟自己没关系了——自己又不是他们的爹,没义务教他们学乖!

PS:《带着仓库到大明》完本了,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完本了……那就再拿来祭天一次!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