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长之争(2)
两个人果然针锋相对,就连票数都咬得死死的,恨不能庄所得一票,康所随后便扳下一城。
本来大家都觉得投票只是走个形势,投票前全所职工都没怎么上心。谁知道随着一唱票,大家看竞争这么白热化,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死死盯着黑板上的那些“正”字。
人们一上心,不知不觉就有了偏好,都开始心里有了选择,都开始暗暗支持一个,否定另一个。
随着一票票被主持人唱出,整个会场的气氛也开始兴奋起来。那样子活像在看世界杯的点球大战。只是看球一般都吼出来,这个只是交头接耳,嘀咕阵阵。
“康所又一票,追平了!”
“庄所又领先了!”
“又追平,康所要咬住啊!”
“支持庄所的人更多吧?”
“康所反超了,现在领先一票!”
“快最后一票了最后一票了!——咦?不对啊!”
不单是职工们感觉到不对,领导和唱票人都开始觉得不对。
因为按照人数来说,票数应该是奇数,但从目前来看,两位副所长票数旗鼓相当,康所领先仅仅一票,那么透明票箱里应该躺着两张票才对。
但票箱里只有一张票,如果这张票投了庄所,那么到最后两个人的测评票还是平齐的。
墨菲定理此时注定生效,那张票果然就是庄所——两名副所长竟然测评票都一模一样!
庄所和康所两个人的脸再次白了。
上级很不高兴,因为肯定有人没有投票!
“有哪位同志忘记投票了?”
没有人回答,会场一片死寂,鸦雀无声。大概那个没投票的人也没想到会有如此结局。
“重申一次,这次遴选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投票。”薛所长接过话,严肃地说,“还有哪位同志忘投票的话,现在还来得及补投。”
薛所长也想赶紧结束这场接班人官司。但他心里其实明白,无论是忘记还是故意未投,那个人都不会再出来投票了。
因为他这一票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投给谁,都会得罪另一个人。
得罪也便罢了,关键是全所的人都会知道这一票是他投的。
一片枯叶飘到树林里,谁都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但如果这片树叶落到餐盘里,就会有人大惊小怪了。
所以,没有人愿意做一片餐盘里的枯叶。
最后的杀手锏已经破局,无论是上级还是薛所长都深深觉得绝望。
散会之后,他们沉默良久。
“要不,我看这样吧。”薛所长最后点上一支烟,边吸边慢慢地说,“魏阳那边有个墓葬,正在抢救性发掘,这个墓葬的规模和葬仪有矛盾之处,要不让两个副所长分别牵头考察,看看谁能把这件事搞清楚……”
“这不是儿戏吗?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上级摇头否决。
“……我还没有说完。发掘结束后,照理要提报告,发论文的,都能算进学术分里面。哪个人分数高,哪个人不就胜出了吗?”
“也只能这样做了。”上级沉吟半晌点点头说,“老薛啊,你这接班人培养的,两个都这么优秀,唉,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庄所和康所各自带着一个团队研究魏阳古墓。
虽然上级没说什么,但这节骨眼儿让两人背靠背研究一个项目,明显就是择优录取的意思。
两个人心里也明白,所以都卯足了劲儿下墓勘察。为了不让别人摸到自己的底细,两人都特别保密地闭关研究分析,撰写报告。
这座古墓除了规制奇怪,还有个特异之处,就是死者的骨殖。
经过测定,死者是男性,去世时年龄大概在三十岁左右,看鼻骨和眉骨的样子,有些深目高鼻的特征,初步判断应该并非中原地区居民。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死者的颅骨居然是方形的!
可以想象一下,有那么一个人,长着奇怪的面孔,还顶着一个四四方方的脑袋,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科幻?
所以,这篇报告的最大挑战就是,怎么解开墓制和墓主人身份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天日以继夜的研究,两位副所长的报告都提交了上来。
按照一般流程,所里会有个内部讨论,但这次吸取了之前测评会的教训,为防止所内职工不敢发言,上级直接邀请了国家社科院考古所和文物局的专家前来参会。
学术有学术的语言,所以暂且用通俗的话把两位所长的研究结论在这里概括一下。
关于古墓年代,两个人的看法比较一致,那就是从墓外残存的瓦砾陶瓷碎片来看,这属于唐代中期的墓葬,具体年代可进一步缩窄到贞元到元和年间。
涉及墓制的问题,两个人的意见开就始相左起来。
庄所认为,从墓室的大小和周围破碎的地面残迹来看,这应该是一座唐代嗣王的墓穴。嗣王是唐代一种王爵,高于郡王,但低于亲王。
所以,庄所推断说,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墓室虽然开挖,但还没来得及下葬,这位嗣王就出事了。
他很可能触怒天子,被剥夺了爵位,然后捣鼓营建了一半的大墓。
至于墓中怪人的身份,庄所推断那只是当时的工匠,或者早前死在墓里的盗墓贼。
但康所却针锋相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唐朝中后期封王大多只有食邑,没有封地。所以王室成员许多都葬在长安、洛阳周边。
康所说,虽然不排除有王室被封在异地、在食邑营建墓穴的情况,但如果被捣毁陵墓,必是像谋反这种重罪,而翻检当年的史籍并没有类似记载。
而且,康所还从地面残迹的陶瓷碎片上,发现了一些异常,就是这些瓷片烧制比较粗糙,不属于皇室所用的官窑名瓷,更像是民间私烧的瓷器。
所以,康所推断,这可能是一座当地军阀营造的违制墓葬。唐德宗后期正是藩镇割据发展壮大的时期。
贞元年间,唐德宗本人就经历了数次藩镇叛乱,甚至被叛军赶出长安,播迁很久。
而李唐皇室的衰微,让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军阀都动了不臣之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