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下三滥
“晚辈史经韬见过三丰真人、空闻大师、华山二老。”史经韬抱拳回礼,说道:“晚辈感谢三位前辈不远万里前来协助我教!”
这番话一出,华山二老两人脸上一红,那高老者道:“说来惭愧,我等被史教主救下之后回到华山,之后听闻明教义军被困瓦岗寨,当下那个焦急哦,想要前来支援,可这路上却因为些小事儿耽搁,当我们到了才发现,原来那该死的鞑子们已经被史教主等人打败,本想回报一下史教主上次的救命之恩来着的……真是抱歉啊。”
史经韬说道:“前辈无需道歉,你们能来协助天下义军就已经是对义军的最大的帮助了!”
空闻大师双手合十道了声“阿弥陀佛”。
随后史经韬跟三人谈了谈这天下大势,当然这些也是他从彭莹玉口中听来,原封不动的搬了出来。虽说义军生了好几场战争,可很多都是小打小闹,那元人根本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只是乌合之众,只要派遣元军精锐,就能攻破这些乌合之众。
天下义军虽然以明教势大,但其中很多人心也躁动不已,表面上听从指令,但实际上却养兵屯粮高筑墙,就想等到元朝覆灭然后来一场窝里斗,将天下收入囊中,成为天下之主,号令天下。
而明教虽然是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可跟元朝百万兵马比起来那只是沧海一粟,根本不够看。
所以史经韬才会让人去通知六大派,让他们全力协助自己。
今日这少林、武当、华山三派的首脑可是都来了,其中华山虽然不是最顶尖的门派,但能和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五派合称六大派其门派自是不弱,而且今日到来的可还有少林武当这两派,这两大门派可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尤其这张真人,虽说年岁过百,可却没有任何一个江湖中人敢小瞧张三丰。
只要这两派全力以赴与的支持明教,这天下无数教派也都会响应少林和武当的号召,和明教一同对抗元朝!
这就是后世常说名人效应!
张三丰因为自己六位弟子和张无忌的关系,对史经韬的态度极好。他这一生膝下无子,武当七侠就和他的亲儿子一样,宋远桥、俞连舟、张松溪、莫声谷四人被困万安寺,是史经韬和他的手下拼死将其救了出来,而俞岱岩和殷梨亭四肢被人掐碎,若没有黑玉断续膏的话,恐怕一生也只会是个废人,也是史经韬从元朝郡主的手中将黑玉断续膏夺来。
对他来说,史经韬是武当最大的恩人。
而元朝,这是一个万恶的朝代,他从小见过无数元人欺压汉人的事情,襄阳的郭大侠为了和元人抗衡,最终死在了襄阳,他对元人可没甚好想法,甚至武当也是经常和元朝暗斗的一个门派。
所以明教要为天下百姓反了这元人,他自当为首率领武当群雄和元人斗争。
只是在下山的途中却遇到了汝阳王派遣来攻打武当的一支千人军队,他和武当弟子摆出武当阵法和元人抗争,死伤数百人,若不是最后他和他的弟子们结真武七截阵,恐怕他们也会败在这元人的部队中。
而少林,若不是史经韬派人去请,恐怕他们只会对抗河南境中的元人。
少林是看在明教救过他们少林一命的面子上,才来到这里和明教联手对抗元人。
今日史经韬和这三派的首脑谈论完了之后,第二日便广发“英雄令”,号召天下豪杰共同对抗元朝。
不一日,接到了来自南方的消息。
这个消息可是让史经韬等人欢喜不已。
朱元璋和常遇春等人将巴蜀地区打了下来,要知道这自古以来巴蜀地区、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可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必争之地,而这巴蜀自古便是中原王朝易守难攻之地。
因为巴蜀地区北有大巴山,李白大诗人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东据重庆;西镇万里雪域高原,人迹罕至;南起云贵高原,丛林繁茂,遮天蔽日,群山环伺,连绵不绝。可是曾让元王朝的侵略者望而长叹。
北宋末年,面对横扫半个地球、铁蹄踏至欧洲腹地的元军,“弱宋”坚持了近半个世界没被元人打下,这巴蜀地区居功至伟。
传奇女将秦良玉,曾凭借四千白杆军迎战当时最强军队八旗军,四千白杆军正白旗、正黄旗骑兵,将其尽数击溃,其中正白旗可是死了高达两千人,而所站之地,便是这巴蜀!
正所谓盛世看关中,绝境看巴蜀!
有了这巴蜀地区,他们这群抗元的人,将会有一坚不可摧的根据地!
这如何不让史经韬等人兴奋。
这瓦岗寨中的义军也开始和嵩山之上的秃驴们以安阳和登封为点,将整个河南打了下来。
这河南可是被称为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是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北宋时期河南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古人可曾言道:“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人多,粮多。
鞑子也不像失去这重要的战略之地,倘若不是史经韬等人早早地得知元大都派遣数十万兵马前来攻打他们,他们恐怕将会被动受敌,既然知道了,那自然是主动出击。
对付鞑子,史经韬他们可没什么好心,江湖中所有下三滥的手段,可使了个遍。
暗杀、下毒,所有能施展的手段那可是展现了便。
就连清高的张三丰和空闻都对史经韬等人的做法感觉到羞耻,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他们也懂。
这毒可都是张无忌调配的。这小子可是精通胡青牛和王难姑的医道和毒道,很多毒药那可都是信手沾来,一时让这数十万大军狼狈不堪,将领们都是死的死、废的废,还没到河南呢,就撤军了。
这让群雄摆宴席庆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