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三百六十万
恒星陆尘不再胡思乱想,专心增量自己的引力强度,加快对周围吸积盘物质的吸收速度。
毕竟类星体的半径高达五十光年,直径高达一百光年,就算在战争中被掠夺损失了一些,但却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还有大量的物质分散在这片宇宙空间中,如果不加快点速度的话,只怕要十多年才能吸收完毕了。
不过,就算加快了速度,恒星陆尘也用了两年才完全吸收现场的所有物质。
并且在吸收的过程中,恒星陆尘还让流浪联盟的行星战星帮忙,把其中的氢元素和其他元素分开,这样方便他直接吸收。
最终,恒星陆尘从吸积盘物质中前前后后一共吸收了两百多万个恒星质量的氢元素,而剩余的其他元素共有一百五十多万个恒星质量,这些自然是全都注入到日球层当中,使得日球层的单独质量突破了两百万个。
至于恒星陆尘,他的质量则来到了三百六十万个恒星质量,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数字。
如今,恒星陆尘的体型直径是1.5亿千米多一些,粗略估算就是一个天文单位,而随着体型质量的增长,恒星陆尘的核心区也进一步扩大,这使得核心区的核聚变速率提升了三倍左右,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恒星风喷出。
除此以外,恒星陆尘的核心温度提高到了30亿度,日冕层的温度提高到了一亿两千万度。虽说质量增加了一倍多,但越是往上,温度的提升本就越困难,所以此次温度的提升并没有非常夸张。不过,就算只是这种温度,在宇宙中也是非常可怕的存在了。而为了避免被越发增长的高温融化或损坏,恒星周围的暗金卫星被迫外移了半个天文单位,流浪联盟的中行星战星则被迫外移了一个天文单位。
而且,由于这一次吸收是经过筛选的,恒星陆尘并没有吸收到别的元素,因此他的氢占比在连续两次下跌后终于迎来了逆袭上涨,他如今的氢占比是94%!
至于最重要的引力强度,随着恒星质量来到360万个以后,恒星陆尘的引力强度提升了约1.3倍,在不使用任何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可以自然增量至两千五百万!
…………
浩瀚宇宙之中。
流浪星系重新踏上了流浪之旅。
在经过了类星体之战后,流浪联盟的收获非常巨大,可以说是有史以前最大的一次收获,除了恒星陆尘以外,流浪星系的质量也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个恒星质量,而流浪星系的体型直径也因此增加了两倍,来到了三十光年的直径。
不过,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是流浪联盟最大的收获。
真正巨大的收获是流浪联盟首次确认了黑洞内的一些情报数据。
尽管只是黑洞的冰山一角,但这无疑开了个好头,也促使流浪联盟成立了黑洞项目研究组。
该研究项目组的科学团队除了研究黑洞的奥秘以外,还在找寻能够承受黑洞重力的物质或是技术方法,毕竟如果不能亲自进入黑洞探索,那他们就永远不可能真正搞清楚黑洞内的真相。先前在与类星体的战争中,他们曾尝试过一次,但那次连暗金都无法承受黑洞重力,因此科学家们在极力找寻一种新的抗黑洞物质。
而在找寻过程中,肯定需要试验才能证明某种材质能否真能抗住黑洞压力。
但是,流浪星系内却没有真正的黑洞给他们频繁利用,如果利用能量制造黑洞场的话又太浪费了,尤其是在宇宙停止膨胀的危机下,于是黑洞研究项目组向恒星陆尘提出申请,希望恒星陆尘能配合他们做黑洞重力的极限尝试。
因为恒星陆尘是流浪星系中质量最大的存在,而且其引力强度可以增量至两千五百万,虽说科学家们暂时还不知道黑洞的极限引力强度是多少,但以两千五百万这个数字而言,足足是光速的83倍,应该至少是一些初生黑洞的引力强度了,因此找恒星陆尘帮忙做试验可谓是一举三得。
而恒星陆尘为了帮助流浪联盟尽快突破科学壁垒,便爽快的答应了。
毕竟帮流浪联盟也是帮自己,只有流浪联盟越强,他们的生存能力才会越高。
况且,从遇到的敌人来看,还可以明显的发现一些规律趋势,越往宇宙内部,所遇到的文明实力也越高,如果他们不尽量提升自己的战力,最终就只会成为别人的“粮食”!
就这样,流浪联盟全体成员相互配合合作,流浪星系则是高速飞行在浩瀚宇宙之中。
在渡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后,流浪联盟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好消息,那就是第四期新星计划白矮号战星终于完全制造出来了。
在利用生命转换技术对白矮号战星进行内部构建之后,流浪联盟经过商议,决定安排一次训练试验,毕竟白矮星和金属行星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避免后期会出现问题,他们必须在前期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逐项排除。
可以想像,这次的试验训练非常重要,不只是全民关注,恒星陆尘还亲自监督。
而为了测试白矮号战星的性能情况,科学家们给这次的试验训练安排了几个项目,一是极限速度飞行,二是极限速度下的变向变速,三是白矮星的重力水平,四是白矮星的密度测试,五是白矮星的吞噬攻击能力。
开始之后,第一个项目进行得非常顺利。
白矮号战星的自然极限速度是三分之一光速,但如果白矮号战星使用引力扭曲空间,也就是曲率加速的话,最高可以达到两倍光速。
接下来是第二个训练项目,但在第二个项目中,白矮号战星的表现却出现了一些偏差,科学家们经过计算机多次模拟,发现五十颗白矮号战星的极速变向都存在一些偏差,而且在进行弧线的高速飞行时,飞行路径也与计算的结果存在3度的差距,虽然这3度看似并不高,但是对于科学而言,对于严谨的科学家而言,那怕是0.1度都不行,没有百分百就是存在疑问,必须要搞清楚。
科学不是统计,更不是巧合,而是一种验证真理的方法。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