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一程行旅

28 一程行旅

曾启离开学校,买了一趟起点站北州,过路车上海的卧铺票走回宿舍。

虽然有预感,但是预感还是成为了现实,费记者在宿舍里和大家说的火热,隔壁宿舍的熟人也加入进来了。

费记者正在说:“你们有没有看过《训练营中的较量》?

一句惊起千重浪,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当年在学校学习和讨论的经过。

费记者说:“那个作者之前写过《少年英雄的日记》的。

于是更多的忆苦思甜又开始了。

曾启说:“你怎么看这篇文章。

费记者说:“假设作者目的是好的,是为了唤起大家对少年儿童的教育,那有很多种写法,但是他用了最容易挑拨神经的写法。我还记得章节标题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到底。

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

我们且不说生病该不该继续拉练,有个日本小朋友肚子疼得脸色苍白,汉球如豆,这要是急性阑尾炎怎么办,检查不检查就继续负重前进。

这作者写的负重二十公斤,一日步行五十公里,日本人计划是一百公里。

他把孩子们当成什么了,红军飞夺泸定桥,还是志愿军穿插三所里,特种兵急行军也不过如此。”

程博闻插话说:“我网上看了,作者说后来更正了,说实际是11公斤以下,距离是19-21公里。”

费记者说:“他什么时候更正的,7月份发表后不更正,11月被转载后不更正,全国学生讨论后不更正,直到第二年被别的报纸说他杜撰后。才跑去写了什么据考证数据有误。如果没人发现就永远不更正了。

一篇文章,基本的数据和事例都是错误的,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篇文章,先造谣,再更正,造谣就没有责任了?

何况谣言传千里,更正谁在意,要不是有网络,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的具体。

还有,那篇结尾让日本的一个议员,当然他后来又更正说只是领队。

这个议员对日本孩子孩子喊:“中国的天空蓝不蓝?你们还来不来?

为什么要写一个日本官员的身份喊呢?”

程博闻笑道:“因为以前有个说法,甲午战争前,日本给小孩灌输:“中国的苹果好不好吃,好吃,你们要不要抢过来,要!”

费记者说:“对,一场训练营,距离错误,负重错误,人物关系错误,这样错误百出的报道再煽动一些民族情绪,难怪会火了。我认为,一篇报道如果没有真实的例子,没有严格的考证,是没有意思,是有强烈误导的。”

周围的同学响起了一片掌声。

曾启很高兴的说:“过去他们说流行音乐,武侠小说,说电视节目,说放映电影,说游戏机,说漫画害了青少年,现在改说电脑游戏还有互联网了,总之他们要找一个替罪羊来掩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笑了。

费记者说:“什么话都被你说完了,那么以后拿什么当替罪羊呢?”

曾启说:“估计是手机!”

大家哈哈大笑,费记者也告辞了,大家就散了

曾启总结道:“这个记者应该能写出正视游戏的文章,如果舆论上能支持的话,做游戏就容易得多。”

李腾问曾启:“你要去上海?”

曾启说:“是的,我刚才跟郭子扬打招呼,他不在,我就跟肖蓉琳说了。”

李腾说:“如果你明天中午的火车的话,明天就在火车上睡吧,我们今晚去连个通宵如何?”

曾启说:“好啊,联什么游戏呢?”

李腾说:“可惜暗黑破坏神2还没有上市,不然我们五个正好五个职业。”

曾启说:“如果暗黑破坏神2现在上市的话,《剑侠情缘贰》估计就卖不掉了。

孟超说:“你怎么会把这两个游戏放在一起比。这还是没法比啊,文化背景都不一样。

曾启说:“暗黑破坏神,龙与地下城都是西方的玄幻系统,和东方的武侠差不多。这两个游戏不是想不想比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来临,任何游戏产品上市时,就是和同时上市的游戏一起比,要么生,要么死……”

一夜通宵过去,第二天的中午,曾启昏昏沉沉的坐上南下的火车。

在哐哧哐哧的声音中悍然入睡。

他想起之前在曾经电脑房和制作人柳铜的一番对话,用的《天龙八部》的章回名字。

金庸先生填了五首词,作为天龙八部的五卷的章回标题,挑几句挺适合曾启现在的情景:“

谁家子弟谁家院

青衫磊落险峰行

千里茫茫若梦

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曾启坐在卧铺车厢的过道座位上,看着窗外不断向后的景色。

早晨,列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奔腾的江水和雄奇的桥梁让人惊讶,稍后,车辆停在六朝古都,南京,照例有一刻钟停车休息。

曾启没有下车买土特产,他小时候出门旅游有教训,站台的东西是骗过路人,他只是坐在座位上,看外面,看一个城市延伸在铁路边的局部。

终于,车辆开出了南京市区,进入了江南水乡。

池塘,水田,二层或二层半高的小洋楼,依次从眼前闪过。

这是中国自古最富庶的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相提并论。

曾启问路过的列车员还有多久到上海。

列车员说,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第四站到,每站间隔一个小时,还补充到,这是特快T开头的车,否则,要六个小时呢。

曾启点点头,无事可做,也不会买比《上海宝贝》封面更刺激的火车杂志。只能不定时的把摩托罗拉翻盖手机,人称掌中宝的V998一遍又一遍的打开,看时间,或者什么也不看。

那个年代,翻盖手机比普通手机贵,有句流行语:“没钱的下翻盖,有钱的上翻盖,跑业务光板子。

记得崔永元有一期实话实话,有观众拿出一块大砖头级别的大哥大,小崔笑道:“我知道大哥大怎么打,在人多的地方打。

手机在那时是个可以炫耀把玩的物件,翻盖可以更吸引眼球,智能机前最后流行了一拨上滑盖手机,真是如此。

车过苏州站,离上海越来越近,曾启又摸出手机,似乎一翻一合,就能缩短路程,加快时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