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袁世凯之死
伦敦市郊,北洋军阀最后一处阵地上,袁世凯看着从伦敦城废墟中铺天盖地涌出来,穿着红色英国军服,头戴船形帽,手持燧发枪或米尼步枪的士兵,满脸绝望的闭上了双眼。
鏖战了整整三个月,袁世凯带领的北洋军已经到了弹尽人绝的地步,哪怕他杀死了再多的英国佬又有什么意义?
如今英格兰地区支援伦敦的部队已经将袁世凯所部三面合围,而伦敦城方向的英军又得到了大批生力军。
反观袁世凯所部,所剩部下连三位数都凑不齐,并且其中过半都身带轻伤。
如果不是试练士兵往往会给行动不便的重伤员一个痛快,伤员的比例还会更大。
“大帅,我们的汉阳造子弹也用光了,只剩下勉强能用的燧发枪,敌人已经上来了,是否要现在发起冲锋?
如果继续等下去,敌人完成包围四面压上来,我们将会被当场枪决。”
袁世凯身边最后一位上尉军官,面无表情的说道,丝毫没有即将阵亡的悲戚感。
其实,除了袁世凯本人外,所有的北洋官兵,即便是拥有自我智慧的军官,也没有感到丝毫绝望。
打败了大不了就是一死,死亡对他们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而袁世凯的悲凉来源也不是死亡,而是对自己的事业还没开始就凉凉感到痛心疾首。
袁世凯万万没想到这帮英国佬这么拼,能拿出几十万条性命跟他打整整三个月的消耗战!
其实,在一个多月前,袁世凯就意识到他麾下的北洋军已经因为大部分先进枪械失去弹药,大量兵员的损失,而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整条阵线也不得不由攻转守。
那时候,袁世凯已经无法带着军队彻底撤出伦敦市了。
后方是源源不断赶过来的英国援军,前方是仿佛永远杀不光,但士气很顽强的伦敦卫队,一旦北洋军离开既定的阵地工事,在毫无遮掩的旷野上,没有了装备上的优势,如何抵挡英国骑兵的追击?
所以,袁世凯曾派遣被俘获的英国人前往敌方阵地试图进行停战谈判,甚至袁世凯愿意为此将之前的战果都吐出来,只为后方的英军能开一条口子,留给袁世凯的北洋军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只可惜,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杀死的英国人太多了,别说维多利亚女王不会同意,即便英国高层同意了,下面杀红了眼的英国大兵也不可能放过袁世凯的北洋兵。
打了这么久,凡是生活在伦敦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英国人,哪一个跟袁世凯的北洋军没有血海深仇?
人杀得越多,仇恨积累的越深,而始终未能竟全功的袁世凯,无法彻底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仇恨的根源问题。
于是,被拒绝和谈的袁世凯又打了一个多月的防御战,在防御战中,英国军队由于新兵比例太高,所以伤亡数字居高不下,但仍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今天,就是他们收割战果的时候。
袁世凯看着剩下的最后几十个兵,总算是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掏出随身配枪,里面装有最后一发子弹,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砰的一声。
袁世凯肥胖的身形无力倒地,剩下的几十个北洋官兵则化为蓝光消失不见。
一处伦敦郊外的秘密兵工厂中,正在对着缴获的北洋军毛瑟步枪和汉阳造仿造的英国军工技师们,突然发出一声声惊恐的大喊。
已经被他们拆解的枪械元件全都化为蓝光消失不见!
很快,维多利亚女王就收到消息,所有缴获来自尤里召唤军团士兵的武器装备,全部化为蓝光凭空消失,使得仿造工作被迫中止!
好在,经过这些时日的仿造,英国军工行业对后膛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研发出了成本低廉的后膛枪,剩下的就是进行改造降低废弃率的问题了。
因为这款后膛枪是在一个名叫詹姆斯.帕里斯.李的军工科研技师带领的团队下仿造而成,所以这款步枪被命名为李氏步枪。
当然,这款步枪只是一个过渡版本,性能连老套筒汉阳造都略有不如,只不过战时紧急被维多利亚女王下令紧急制造了一批出来列装前线部队。
袁世凯败亡的这三个月,大英帝国的本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英国本土的主力多数都被用来围剿袁世凯了,让其他三支军阀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张勋和张作霖不必多提,段祺瑞在发现袁世凯进入困境后,开始在英格兰地区西部到处转战,攻击英军防守薄弱的地方。
一连打破数十座大大小小的英国城镇和城市!
其中不乏重要的英国工业城市,和张勋张作霖一样,获得了稳定的军工补给基地,开始大量仿造自己的汉阳造步枪。
段祺瑞之所以选择汉阳造而不是毛瑟步枪,主要是后者的技术含量太高,对材料要求相比于这个时代更加苛刻,仿造难度太大。
段祺瑞急需扩军备战,所以选择仿造更容易生产的汉阳造步枪。
毕竟汉阳造放在英国本土已经是处于先进领域了,无论是射程还是射速,都可以吊打英国佬。
在袁世凯自杀时,段祺瑞已经占据了英格兰地区的整个西部,并组建了一支由英国贫民组成的军功土地兵。
与此同时,尤里收到了袁世凯阵亡的消息。
【袁世凯率领的北洋军队被该世界本土势力消灭,所有武器装备已经回收。
只有在试练军团互相吞并的战争中,武器装备才不会被回收。】
正坐在一个自制躺椅上的尤里,将双手从身边两个肤白貌美,前凸后翘的十几岁英格兰少女衣服里抽了出来,一脸慎重的看着脑海中突然出现的提示框。
“这么快袁世凯就完蛋了,看来英国佬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幸好我当初在英格兰地区投放了两只试练军团,希望段祺瑞不要让我失望太多。
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革命组织反应也太迟钝了,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什么动静……”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