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报纸大卖
刘羲没想到老严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单纯”,笑道:“你认清楚了,是金庸新—著,作者笔名叫金庸新。”
“咳咳咳……”老严差点被呛死,急赤白脸地道:“怎么能这样呢?要是金庸先生告我们怎么办?”
刘羲道:“这种事本来就是糊涂官司,不怕告的。
不过为了咱们报社的名声,两三天过后咱们就把作者名改过来,同时登报道歉,就说是临时工干的,然后你这个主编主动承担责任,降为副主编。”
刘羲见老严脸都绿了,笑道:“权宜之计罢了。主编由我母亲兼任,过段时间,再给你提升上来。”
听到主编由老板兼任,严助一下子就气顺了,拍着胸脯大声道:“没问题!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个人小小牺牲算得了什么!”
下午,刘羲开始亲自把关内容审核。
因为还没招娱记,所以今天的内容都是从别家报社那里买的。
这些新闻要么是过期的,要么是比较平常的,真正劲爆的新闻,别人都自己独家刊登,不会卖的。
刘羲看了半天,摇头道:“不行!你们写的这些一点趣味性都没有,谁看你的!”
有个老编辑低声抱怨道:“本来这些新闻就没什么爆点,我们有什么办法!”
其他人虽然没说话,但面上也是赞同的。
刘羲道:“你们的思路不够开阔。你们看这篇文章,明星做义工,平平淡淡像白开水一样,谁爱看。要是像这样写呢?”
他写下一行字,道:“这是标题。”
众人一看,写的是:“震惊!大明星房龙跟钟初虹竟做这种事!”
没错,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震惊体”。
众人初看觉得无厘头,但一品就察觉了妙处,光这个标题就能吸引读者了。
看来少东家是个高手,众人马屁不要钱地拍起来。
见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刘羲指点着文件,侃侃而谈。
“首先,每条新闻要有一个能抓住读者眼球的标题,哪怕跟内容没什么关联。我称之为‘标题党’。
其次,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承转启合,像山峰一样起起伏伏。
我还是以刚刚这条新闻举例,若是我来写,我先写偶然发现两人聚会,然后又如何跟踪,总之营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气氛,甚至文章里的气氛,可以把读者的想象往男女桃色方面引。
等到最后段落,再揭晓答案,然后把两位明星狠夸一遍。再来点正能量的鸡汤。
这样即使读者发现上当,也不会太生气,而且以后他们还会继续上钩。”
刘羲不但传授了“标题党”大法,还有“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套路,还有名字代替法,“疑似”大法。
这个时代的记者还比较纯洁,写新闻基本上都是一五一十的,因此经常发生名人跟报社打官司的事。
为什么后来那些新闻编的那么离谱,反而很少有人告了呢?
因为后来的记者更坏了,基本上不指名道姓,都是“疑似XX”,或是某姓女星,或者其他代号。
反正明明是在编排你,所有人都知道说的是你,报社不承认,你就没办法。
这些超时代的经验传授下去,编辑们如同醍醐灌顶,一个个看向刘羲的目光充满了崇拜。
这群人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只是思维有些僵化,如今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个个都干劲十足起来。
第二日,一份份的报纸都运送出去了。
报社的人都有些心不在焉,忐忑地等待着消息。
别说他们,就连刘羲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毕竟这是把小呦呦做手术的钱拿出来做最后一搏,可出不得半点差池。
此时全城的各大报刊亭,都把《港岛日报》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毕竟免费的东西,卖多少钱都是自己的,比卖其他报纸划算多了。
马小云是一个房产销售员,他每天都有买报的习惯。
如今房产生意冷清,每天一份八卦娱乐报,就是最佳打发时间的法子。
他没有固定买哪个报纸的习惯,今天在报摊老板的推荐下,顺手买了一份《港岛日报》。
粗一看,整个报纸排版布局很顺眼。
翻开第一篇,社会热点,“震惊!八旬师奶从不喝水!”
这篇新闻比悬疑小说还悬疑,把马小云的心神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内容是一个老奶奶从不喝水,但身体却很健康,然后各路专家各种解答,又是引用各个什么科学家理论,又是什么医院医生的观点。
反正云山雾罩的,弄得像悬疑小说一样。
结果结尾的时候揭开真相,老奶奶每天吃饭前都喝某某牌八宝粥……
然后丧心病狂地疯狂吹嘘这个牌子的八宝粥,多么营养!
这是学自后世《走近科学》的套路。
几篇新闻看完,马小云喷了一口老血,有种被恶作剧了的感觉,但又莫名地觉得很有意思。
他翻过页,看到小说版面,整版都连载的是一本小说,《昆仑》,分量很足。
一看作者栏,“金庸新著”。
“嘶!”
马小云激动无比,又不敢相信。
他是超级武侠迷,其中又最迷金庸,每本小说都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如今看到金庸新著,简直不能自持。
他逐字逐句地细细品读,读完后意犹未尽地又读了一遍,激动地道:“是这个味儿!还是金大侠的武侠小说读起来最有感觉!”
他开始疯狂安利他的同事,于是又有人为《港岛日报》贡献了销量。
短短半天,口碑扩散,《港岛日报》销量开始疯涨,尤其是人们以为金庸出新书了,纷纷奔走相告,不一会儿三万份就售罄了。
这是实打实的销量。
全报社上下都欢腾起来。
第一天销量四万份,先售完三万,又加印了一万份,市场却还是处于饥渴状态。
第二日,销量更是直线上升,直接飙到了十万份!
销量名列第四,仅排在《东方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之后。
把整个报界都吓了一大跳,纷纷打听这个《港岛日报》是从哪儿蹦出来的。
同时所有人都知道,金庸的新书发表了,不是在他的《明报》,而是《港岛日报》。
金庸的影响力太大了,一下子引起了全城热议。
而《港岛日报》也在第三日,一下子冲到了二十万销量,超过《东方日报》四万份,登顶第一。
唐瑛看到这么短短三天,《港岛日报》就从三流小报冲到第一宝座,对儿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十分佩服。
只要下周免费期结束后,能把销量稳定在第一梯队,就算成功了。
那时候,用报社做抵押,可以轻松地从银行贷出一百多万。
就在刘羲母子高兴的时候,金庸也接到了朋友的电话,都是恭喜他又开始创作的,也有很多人拐弯抹角打听他跟《港岛日报》的关系。
金庸纳闷了:“我什么时候又开始写作了,我怎么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