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第十一个任务 阿Q要姓赵14
这项工作是个持久的工作,一直到了1908年底,才算在全国布局完成。因为要保证金融信息的权威,陆仁炳还在1908年年中,向荷兰,英国,纽约,旧金山,东京,香江,新加坡,巴黎,莫斯科,苏黎士,加尔各答等地派出了记者站。初期主要盯着这些国家的股市,债市,期货市场,以后还会增加其他的职能。
其他的事情,就是练内功,陆仁炳大肆招聘报纸采编人员。扩大报社规模,感谢我大清自断经脉,废了科举,又大兴新式学堂。在上海混饭吃的落魄文人,学堂毕业生有很多。陆仁炳肯出钱,不愁招不到人。
很快金融时报总部就扩充到了200多人,这些人都被陆仁炳拉来帮助陆仁炳写那些他自己开的坑。
再是金融简史,那也是历史,在这个时代光是查资料,就能烦死人。陆仁炳提供大致的大纲,那些采编人员分成不同的项目组,按照陆仁炳的大纲,去找资料,填补空白,然后登上下一期的金融时报。
为了查这些资料,陆仁炳开始向全世界采购杂志,报刊,以及书籍。然后还要招聘翻译人才,来翻译这些材料。最后,金融时报竟然成了全国除了官方同文馆之外,最有影响的翻译机构。买来的资料,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连租界的洋人,都要来这里借阅资料。
即使有了这些人的帮忙,陆仁炳也没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没办法金融这个事情,在全世界都是新鲜事,现在并没有成系统的教科书,名校的商科还没有像后世那么吃香,
所以所以每一篇文章都需要陆仁炳,亲自审核。陆仁炳不得不感慨自己被拴死了,连做咸鱼的机会都没有了。
1908年对于陆仁炳来说有意见大事,那就是朝廷颁布了报律,所有报纸都要登记,然后出版前还要进行送审。不过好在陆仁炳的金融时报,根本没啥问题,再加上钞能力,陆仁炳很轻易的就获得了牌照。
连中国女报都没遇到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报,已经基本上成为了一本鼓吹女权解放的时尚报纸,政治宣传属性被大大降低了。成了很多贵妇们发表文章,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因为投稿数量的暴增。女报已经由月刊变成了半月刊,等到1909年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周刊。
秋瑾的那些女性好友,又被陆仁炳聘请回来,成为女报的主编,编辑。虽然女报的革命属性降低了,但是庞大的发行量,以及大量的女性作者的投稿,还是让这些时代的先锋们,精神振奋。她们发誓一定要替好友,守好女报这个阵地,免得被陆仁炳这个大资本家玷污了秋瑾的名声。
得益于陆仁炳全国布局工作的完成,各地记者站,不仅具有信息收集的作用,还担负起了,金融时报和中国女报发行的重任。所以在金融时报销量暴增的同时,女报也沾了光。
1909年年初,金融时报全国发行量超过15万分,女报发行量也超过了10万份。成为仅有的两份全国性大报。
因为陆仁炳的发行策略,使得金融时报和女报的读者含金量特别高,几乎覆盖了全国最有实力的那批人。因此两份报纸的广告价值也得到了国内外商界人士的重视。1908年,光是广告费用陆仁炳就收到了三百多万。
1909年,陆仁炳又发行了商报,良友,读者文摘,小说大全,民间故事等一系列报刊,全都是全国发行的大报刊。广告费收入都达到了千万之巨,简直恐怖。好在陆仁炳花钱的速度也快。
陆仁炳不断加大各地记者站的规模,配备电报专线,装电话,购置印刷机在各大要冲建立印刷厂,然后又在各地办地方报,完全是一副媒体集团的样子。
这种发展速度,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甚至连混乱的朝廷里,都有声音传出来要控制金融时报集团了。不过实在是找不到借口,陆仁炳手下所有的报刊,严格不涉政,除了生意经,就是文学小调。很是养活了成千上万没有生计的文人。
陆仁炳还建立了专门的公关团队,成员都是各地有名望的士绅,公关对象都是朝堂大佬,地方实力派。专业化的钞能力,给金融时报集团扣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外壳。
为了防止可能的反扑,陆仁炳大方的开放了自己在各地的发行渠道。他将记者站拆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是专门负责采访收集信息通讯社,一部分是报业发行集团,专门负责发行报纸。还有一部分是陆仁炳自己收买的那些信息员,这些人组成的网络,是隐秘,只掌握在陆仁炳自己手里。
通讯社和发行集团,陆仁炳都将它们股份化上市交易,允许有实力的官方,地方报纸入股,并允许他们使用通讯社和发行渠道,发行自己的报纸。通讯社的全称,就叫中国通讯社,报业发行集团就叫中国报业发行集团,简单粗暴。
陆仁炳的这一手,真的是震撼全国。随着金融时报的崛起,全国的报业人,谁不眼红陆仁炳建立的这张网络,连官方的报纸都没有这么便利的发行渠道好么。
现在好了陆仁炳,大方的出让股份与渠道,一下子化解了所有潜在的风险。全国大大小小数千家官方,地方报纸全部入股了这两大集团,还有很多与报业无关的企业也入了股。谁都能看的出来这两个渠道的强大力量和前景,不入股才是傻子。
这下好了,陆仁炳通过卖股份,不仅回笼了天量的银子,还拉拢了控制了全国的喉舌。通讯社集中了全国最专业的记者队伍,他们采访消息,由通讯社统一卖给有需要的单位和报纸。发行集团,收取费用帮忙发送报纸。
那钱挣的是花花的,这样一股庞大的力量,除了陆仁炳当董事长,再也找不到其他人能服众。更何况,陆仁炳在这两大集团内,都各拥有35%的股权,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股东。
唉,在我大华夏的地盘上,互联网思维那是真是好使啊。钱多的真是没地方发,陆仁炳只好捐了个一品的顶戴,又买了道御史的实职,不过并不到北平赴任。反正这年头,正在热热闹闹的搞立宪,官制什么的已经开始有了混乱的迹象。
为了自身的安全,陆仁炳又买了个团练的官,在租界里买了五十亩地,建了个豪华的庄园,养了500精壮的团练。这些团练都是从徽鲁逃荒来的汉子,拖家带口的,陆仁炳为了安置他们的家人,又在浦东买了几百亩地,建了火柴厂,纺纱厂,等一系列工厂。
唉,在这个乱世,为了能继续苟着,只能迫不得已只能走上实业的不归路。
但陆仁炳的钱还是太多了,多到他几乎不用下场去搞橡皮了。因为橡皮那点盘子他自己就能做最大的庄了。
橡皮危机是一定要发生的,因为这次危机是清王朝完蛋的重要推手。如果陆仁炳插手,断了洋行们的念想,那指不定清王朝还要苟延残喘几年,那就不好了。
不过好在现在陆仁炳,已经不是前几年那个除了钱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了。他现在是朝廷的一品顶戴,沪海道御史,沪海总商会副会长,中国金融时报总编,华夏通讯社社长,华夏报业发行集团董事长,沪海自治会副会长,浙江商会副会长,华夏报业协会副会长。
反正那头衔老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