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字

考核很快就结束了,毕竟都是年轻人,朱棣和满朝文武也真没打算看到什么惊世骇俗的建议。考验的就是基本功和临场反应能力,所以时间卡的也很死

有太监下来收去了书写的文章,交到了朱棣手中。

朱棣看完一篇,就随手让太监传给大臣们阅览。

朱棣的脸上一直挂着和煦的微笑,比平日多了几分柔和。能过了初选的子弟们都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写的东西虽然稚嫩,但也能看出点功底了。皇帝一生所谓文治武功,朱棣在武功一项足矣名留青史,一直以来倒是文教一项名声略差。

现在一批年轻人有这样的底子,这就是文治功绩。操作好了,可是能大大扬名的。到了他这个岁数,自知天命不多,反而更在乎这点虚名了。

嗯?突然朱棣面色一沉,轻松的心态被击破。

引起他注意的不是文章,而是字。

一个人的字,很大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和经历,尤其是书法水准到了一定程度的人,那可就真是人如其字了。

这篇的字很有特色,笔画中间圆润饱满,透露着一丝出尘飘逸的意境。但是边边角角尤其是撇捺勾一类的笔画,却蕴藏着锋锐。非要说的话,这字就像一把尘封了不知多少年的名剑,光华内敛,没有一丝烟火气。但却锋刃无损,只是深藏在了剑鞘中,出鞘则杀人。

书法本身到不了大师水准,但也是名家风范了。这是谁?年轻人里还有这样的麒麟子?

朱棣没急着看文章,直接看向了具名之处。

李存墨?竟然是他。

朱棣一阵恍惚,想起了之前皇孙的密报。

白莲贼首林三,被朝廷告示所惑,已经入京,化身故去官员之子李存墨,寄居在言官宋大人府中。可以伴读之名,把其控制在身边,引出消失的妖女。

正是皇孙的这个奏折,朱棣才起了给皇孙选伴读的念头。

当然身为皇帝,什么林三,什么妖女唐赛儿,对他来说都不值一提。帝王有着帝王的高度,大明朝到现在,已经可以说是坐稳了江山了。偶然的变故,不管是叛军,还是外敌,也就那么回事了。对于现在的大明朝来说,最大的危机永远在内部。

伴读是个好办法,技能给皇孙拉拢一批亲信,保证未来的权力交接。又能借机分化大臣的党朋,是个不错的举动。虽然显得有些急于培养亲信了,有点犯忌讳,但是时间节点合适,自己那个太子的身体情况朱棣很清楚,一不小心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所以这个皇孙该扶还就得扶一把,都是为了老朱家的江山。

但是朱棣从不认为,灾民出身的林三真敢来,更不觉得这林三来了能写出什么东西。所以才把伴读的选拔搞得这么正式,没给这林三一点暗箱操作的机会。区区叛逆,哪里需要皇孙亲自犯险,真当锦衣卫和东厂是白养的?

但当看到这一页字,朱棣恍惚了。能写出这样字的人,真的只是一个灾民么?从字就能看出,此人从小就接受优良的教育,这是掩饰不住的。所以...鲁地的叛乱,背后另有势力?

稍稍收摄心神,再看文章,却没什么惊喜,通篇的废话。但这反而更可疑,小子在藏拙。

朱棣不动声色的把文章交给太监,眼神轻微的一飘。这大太监才朱棣身边多年,最会体会上意,瞬间明白,把文章第一个传给了一位叫杨士奇的官员。

这位杨士奇官位不高,目前只是个翰林学士。但却极得朱棣看重,是个治国的能人,也是他为太子和皇孙留的人才。此人后来也确实最高做到兵部尚书,死后更是被追赐左柱国、太师,极为尊荣。

之所以给他,是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锦衣卫指挥使。

杨士奇拿到后,只看了两眼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目不斜视,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老老实实候在一边的黄烁。

说实话,皇孙送来情报,他是半信半疑的。虽有耳闻,江湖人有神奇的易容术,但实在太像神话了。怎么可能就一个人易容后,连亲近的人都认不出来。

他有怀疑过宋大人有配合嫌疑。但是这个李存墨也不是无名之辈,虽说家人死完了,但是找出几个认识的人并不算难。尤其是还在六扇门挂过号,确认起来就更容易了。

硬是没人看出来有什么破绽,刚才进皇宫的时候,还借着搜身的机会,他刻意安排了人近距离观察,也没察觉任何破绽。所以他是有点不信皇孙的情报的。

但是看了手中的字,他信了。因为他在搜集情报的时候,得到过这李存墨之前写过的东西。短短数月间,字体大变,意境大变,就算经历了生死大变,都很难解释。还是换了个人更好解释。

黄烁并不知道他因为字露了馅。他这段时间为了练习枪法,控制力量,以枪在石壁练字,实力突飞猛进的同时,书法水平也大涨。只是涨的有点快,到了一种能发不能收的尴尬水平。一些字不受控制的就带了近去。

但是突然间,他就感觉到一股恶意袭来,琉璃心有了警兆。

身处敌营,黄烁外表放松,内心早已提起了十二分的警觉。在见识了汉王对皇朝气运的利用后,他就清楚了,在这皇宫内,可能真是万法不侵的地方。自己一点暴露,很可能就走不出去了。这毕竟是大明朝,不是那个传承残缺的外来户。

不过恶意一闪即逝,快的黄烁都差点当成了错觉。但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绝不可能是错觉,更像是某人有着极强的控制力,瞬间就控制住了心神。

不多时,朱棣就看完了各位少年的文章。

也没和大臣们商议,直接就宣布了结果。

大臣们心中闪过一丝疑虑,怎么前面搞得这么正式,似乎要公平公开,最后却如此草草了事,一言九鼎。但这帮老狐狸多精啊,都是官场老油条,虽然不清楚状况,但也都清楚出了变故。当即也没多说什么,说了一些恭喜一类的废话,早朝就结束了。

朱棣选了三人,黄烁赫然在列。另两位则都是朝中重臣的子孙,也是这批人的佼佼者。相比而言,黄烁确实有些扎眼。

朱棣勉励了几句,赐了一些封赏,就有人领着三人去拜会皇孙了。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