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斯图卡逞威
燕武六十二年,燕国东海近海海域,日本帝国第一舰队如同郊游一般,在海浪的拍击声中沐浴着夏日的阳光。
燕国没有上得了台面的海军,早已被日本帝国摸透,所以日本帝国庞大的战列舰编队一直都处于当移动炮台,和掩护登陆部队的护卫职责。
警戒之心早已消散得差不多。
毕竟面对一个没有海军的‘弱国’,真的很难认真起来。
人都是有惰性的。
日本第一舰队的海军官兵本以为这又是轻松惬意的一天,天空中突然传来沉闷的发动机声音。
当天际边的斯图卡身影浮现的时候,不少日本海军官兵还在疑惑自家空军为何今日突然飞过来。
直到斯图卡机身上的燕国龙旗标志进入日本海军官兵的眼眸中,警报声才陡然爆发。
然而,对于斯图卡这种快速轰炸机而言,日本第一舰队已经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同时,由于日本海军从来没有想过敌人会出现在自己头顶,战列舰上装备的防空炮只是样子货,主要作用是用来驱逐敌军侦察机的。
毕竟日本海军一直以自家的空军为假想敌,自家空军的侦察机还是很‘厉害’的。
只可惜,日军的侦察机压根不是用来战斗的,日本帝国对飞机的研发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速度根本比不上斯图卡。
结果,日本第一舰队的防空炮还没有准备好,一架架斯图卡轰炸机已经从云层中骤然俯冲而下!
斯图卡轰炸机胯下装的全都是一枚枚威力巨大的反舰炸弹!
在日军官兵惊恐的目光下,一艘斯图卡轰炸机在系统配送的机组人员操控下,教科书式的完成了俯冲投弹扬升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
一枚比人腰还粗的巨大炸弹轰然钻入战列舰脆弱的甲板层,直到深入战列舰中间部位,才轰然爆炸!
巨大的战列舰整个船身在剧烈的爆炸中凭空浮起,随后轰然落入水面,火焰开始在战列舰中间快速弥漫。
这四十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是赵作仁砸锅卖铁利用紫晶币招募出来的。
足足40万紫晶币,一下子掏空了赵作仁的储备金,不过赵作仁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赵作仁发现自家的电气工程师在制造火炮和装甲坦克的时候,效率很高,但遇到飞机,明明有完好的设计图纸,生产线的铺设却一直没有完成,更别提制造成品了。
长时间的高强度战争不光让日本帝国苦不堪言,大燕国力也在大幅度下降,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人员的伤亡。
哪怕燕国一直把仆从军异族人当前线主力,汉人青壮仍然在战争中损失十多万!
至于仆从军炮灰,更是以百万计数损失!
大量的先进武器火炮速射单兵步枪的出现,让战场上的杀人效率增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其中燕军与日军的巷战尤为惨烈,燕国喊出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口号,跟进攻的日军展开激烈争夺。
而日本帝国则用武士道精神宣传****思想,把明明武器优势很小的日军士兵生生武装成了一批,以投降为耻辱,战死为光荣的疯子。
再加上日本帝国始终控制着制海权,可以在燕国漫长的沿海地区肆意进行蛙跳战术,使得燕军来回调防苦不堪言。
所以,赵作仁在得知自家的军工厂总算有了生产斯图卡轰炸机弹药和零部件的能力后,立刻使用紫晶币招募了一万枚紫晶币一架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并且燕国内阁制订了一个突袭日本帝国第一舰队主力的作战计划,打算利用40架斯图卡轰炸机一次性葬送日本帝国的海军主力。
这份计划放在赵作仁上辈子的二战时期完全是痴心妄想,但在这个世界却具备极高的可操作性。
原因很简单,日本帝国对防空根本不重视,或者说没什么概念。
因为日本帝国高层从来不认为空军可以对海军造成什么威胁。
海军中的防空炮仅仅只能用来驱逐轰击侦察机,根本没有什么火力密度。
这使得日本帝国第一舰队遭到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偷袭的时候,面对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反舰炸弹,毫无反抗力。
巨大的舰炮面对天空中下来的敌人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仅有几门的防空炮,轰出去的炮弹根本没有准度可言,而且因为防空炮弹太过落后,数量太少,连基本的火力网都无法形成……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以肆无忌惮的俯冲轰炸,扔光了所有的反舰炸弹后,还利用机载机炮对没有沉默的战舰甲板上的日军海军官兵进行屠杀。
一轮空袭之后,第一舰队所有的战列舰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严重者甚至被集中动力装置或弹药仓导致殉爆沉没。
当第一舰队忙着救火和往港口跑路的时候,在附近机场补充完弹药的斯图卡轰炸机再次降临……
燕军指挥部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日本海军没有什么防备心理,距离燕国沿海地区十分近,燕国空军选择了双方最近的距离发起空袭,可以在一天时间内进行多次来回折返。
最终,这场自日出开始的空袭,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总共进行了六次之多!
日军第一舰队在毫无反抗力的情况下,被区区40架斯图卡轰炸机击沉了所有的主力战列舰,其他舰船大半遭到重创,几乎每一艘船都有伤。
在接下来一个月之内,燕军空军利用日军防空武器无法即时升级的空档,不断对沿海地区的日军舰船进行高强度的空袭,导致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不少日军登陆部队甚至无法得到海外本岛的补给船运送的物资。
轰炸玩日军战舰,燕国空军又开始轰炸日本的运输船,使得依赖于海运补给的日本陆军陷入困境当中。
在这种时候,燕军新式的豹式坦克,步兵火力投送小组纷纷登场亮相,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燕武六十二年,燕国战场上出现了战略性转折点。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