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陈宫的疑惑
“公台兄以为然否?”衙署中,张弘微笑着将一卷竹简递给陈宫。
关于此番吕布屠戮徐州士人,天下人怎么看不重要,但吕布这边,显然不认为这是错的,张弘这里,自有一套说辞,比如士人占据太多田产、垄断徐州经济,不管谁人为徐州之主,都需向士人低头妥协,吕布此举,看似残暴,但也是无奈之举,如今肃清徐州,人口、田地归于衙署,如今徐州上下元气正在迅速恢复。
道理有错吗?没错。
但很多时候,有道理是没用的,世家的存在,的确造成很多掣肘,但同样,世家的存在,已经形成一个遍布天下的网络,这张网,某种意义上甚至大过皇权,在这张网里,不管你想做任何事,都得顺着这张网的规则来做,像现在这样直接掀桌子,被这张网排斥,固然能够撕裂一角,但面对的却是其他方向的疯狂反噬,被彻底孤立。
打破旧有规则的人,从来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对于张弘的言语,陈宫这里自然是否决的,看着张弘,陈宫反问道:“元放,你说的这些你自己觉得可行否?”
张弘也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其人原本能力算不得多出众,很平庸,能被吕布用作刺史,完全是因为吕布身边可用之人少的可怜,即便这样,当初陈登来攻时,吕布以陈家兄弟相要挟,张弘还是选择了放人。
这样一个人,显然不可能是那种不通人情的愣头青,说出这种话来,糊弄鬼呢?
“以前不可,但如今却未必!”张弘指了指案上的卷宗微笑道:“公台,此乃徐州这段时间的户籍、税赋以及一些政令的实施,你且看看。”
陈宫不解,疑惑的拿起一卷卷宗来看,秋收之后,吕布这边的高产粮已经可以向整个徐州推广,这东西一年赶着种的话,可以收三次,春夏秋每季都能收一次,而且产量颇丰,吕布虽然放宽了税赋,但今年一年,下邳以两成赋税便抵得上过去一州所得,要知道以前的赋税可是接近五成!
明年开始整个徐州开始推广之后,徐州将再无缺粮的可能。
当然,这只是粮食上的问题。
这些卷宗记载着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吕布下令户籍彻查,各家族隐藏的佃农经过此番杀掠,没人敢在这时候瞒报,如今徐州有户八万,人口五十万万,这还没算琅琊和东海,只是彭城、下邳、广陵三郡。
大半个徐州只有这点人口听起来似乎不多,但这还是在从袁术那边引入大量人口之后的数据,徐州几经战乱,人口大量外逃或被屠戮,如今能有五十万人口都是好的。
除此之外,今年开垦的田地、上缴的赋税、实际缴税数量和人口,都有详细记载。
挖了世家的根,有这个收获陈宫不意外,让陈宫意外的是这些卷宗记录分门别类,而且记载颇为详细,都是有据可查,跟陈宫想象中吕布地盘扩大无人可用,统属混乱的情况明显有些出入。
这些卷宗说明不了什么,但却侧面证明了一个问题,如今吕布治下执政效率很高,并未出现他想象中管理混乱民不聊生的情况。
“事实证明,这天下并非离不开士人,那些士人,将自己捧得太高了。”张弘见陈宫停下来,一脸自我怀疑的样子,微笑道。
“如今温侯帐下还有人愿意出仕?”陈宫皱眉道。
“自然是有的,主公也并非一味杀戮,愿意投降,将家眷送到下邳并且愿意出仕的,主公都留下了。”张弘点头笑道:“人都怕死的。”
“以威压人,难以长久。”陈宫皱眉道。
“以往主公也未曾以威压人,但结果如何?”张弘闻言摇头失笑道:“有些事情,主公未曾点头,在下也不能与公台详说,但公台,如今的主公,绝对是最有资格问鼎天下的明主之选,如今虽然天下人不解,但在下相信,用不了几年,天下人会明白主公才是这天下真正的明主!”
陈宫皱眉看着张弘,觉得对方状态有些不对,那感觉就好像宗教信徒在膜拜他们的神一般。
“你……”陈宫皱眉看着张弘,不知道这人怎么变成这样了。
“我本背叛了主公,但主公不计前嫌,更赐我造化,致使我能有今日,公台,这世间功名富贵不过过眼云烟,然追随主公却能不朽于万世!”张弘起身笑道。
陈宫:“……”
吃错药了吧?
“公台来了。”吕布便在此时带着藤方进来,看到陈宫,微笑道。
陈宫点点头,对着吕布见礼后,微笑道:“看来在下是否回来,对温侯而言,并无任何意义。”
“这话从何说起?如今徐州正是用人之时,公台乃大才,回来自然是好的。”吕布跪坐下来,示意陈宫入座。
“既知是用人之际,何故大开杀戒?”陈宫反问道。
“看来公台怨言颇多。”吕布叹息道:“这是要问罪于我?”
“不敢,温侯虎威盖世,此番屠戮徐州,天下侧目,在下卑贱之躯,如何敢犯温侯虎威?”陈宫冷笑道。
“主公,公台先生用计,让袁曹暂且观望,皆不出兵。”张弘微笑道。
吕布闻言有些诧异的看向陈宫,原以为陈宫是去投袁绍了,没想到最后不但回来,而且还帮了自己一把,一时间吕布倒是有些复杂:“公台,有时候我真的不清楚,你究竟是何心思?”
说他向着吕布吧,陈宫有自己的心思,当初郝萌之乱,不说是不是幕后主使,但跟陈宫脱不开关系,但说他不是,现在这在外人看来危及之际,陈宫却愿意出售助自己,哪怕吕布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份帮助,但陈宫却是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出手的。
陈宫闻言摇了摇头:“如今我还算下邳之臣,自当为温侯分忧。”
“只是如此?”
“只是如此。”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