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实验重大发现,理论研究初步完成,投稿《自然》杂志!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正文卷第二百九十七章实验重大发现,理论研究初步完成,投稿《自然》杂志!当已经有了实验以后,再做同样的实验,很快就有了进展。

何毅拿着最新的报告,带着激动说道,

何毅的话音明显十分激动。

研究团队上下都知道,眼前的发现非常的重大,很可能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理现象。

王浩拿过报告仔细看了一眼,他主要看的是磁场强度的数据记录,只列为扫一眼表格,他就知道何毅说的没有错,瞬时激发的磁场强度很可能超过1T,只不过是因为磁场强度下降速度快,再加上检测有延迟,最高检测到0.2T。

0.2T,数据已经相当高了。

如果做一个数据对比的话,一般的永磁铁,比如铝镍钴合金磁铁、铁氧体磁铁,散发出来的磁场强度在0.4~0.7特斯拉之间。

0.2T,已经接近了永磁体的强度。

王浩点头道,

当针对一项全新的实验,并且有已经有了全新的发现,肯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更何况,研究已经找到了方向。

研究中心内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有了新的发现,新发现具体是什么他们并不清楚。

但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们,却知道肯定和强湮灭力有关。

王浩一直都在研究强湮灭力,设计实验的目的就是想找到和强湮灭力有关的现象。

在有了新发现以后,研究中心也马上召开了内部会议,参会的都是团队的核心,包括何毅、颜静、向乾生等人。

会议首先还是对新发现做报告,包括实验检测到的气体分子流动情况,包括反重力区域内的特殊薄层分布,也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数据。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金属材料,被激发出强磁性的发现。

向乾生带着激动肯定道,

颜静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王浩听罢点头肯定了颜静的说法,

下一步方向确定下来。

研究中心就是安排迅速对通过特殊薄层的物质做出检测,有人提出直接把检测磁场强度的设备放在叠加力场内部,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因为反重力场会对于设备运行造成影响。

另外,这个方案想要实施也不容易

现在最快的办法就是,把检测设备放置在实验装置旁边,就可以直接做出检测。

所以实验团队干脆就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安全屋,把检测设备放在了安全屋旁边。

因为实验进行了很多次,安全问题是有一定保障的,王善庆教授干脆就直接在安全屋工作。

第二天进行的实验就有了结果。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王善庆教授就举着一个材料,兴奋的喊道,

其他人顿时都看了过去。

何毅干脆快步走过去,激动的问道,

旁边有个参与实验的研究员,赶紧拉着何毅往外走,「何主任,注意安全!"

反重力实验还是有一定危险的,最初的危险来自于冷却液,以及高压电流。

现在实验的电流更高,出现一点漏电的情况,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风险。

另外,危险还添加一个不确定的高磁场以及放射性危害。

那些通过特殊薄层的物质都要进行安全处理,因为他们不确定出了产生磁场外,是否还产生了其他变化。

比如,放射性就是一种可能。

王善庆喊了一声以后也没有再喊,他很认真的继续进行检测,但脸上明显非常的激动。

等实验结束以后,他迫不及待的报告说道,

王浩听着也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都有的露出了轻松的笑。

如果只是金属材料产生了磁场特性,他感觉以理论很难做出解释。

但所有材料都产生了磁场性特性,就说明特殊薄层对于所有材料都是有作用的。

那么理论上就说的通了。

王浩马上做出决定,

……

科技处的反应速度非常快。

徐保功看到反重力实验组报告,也意识到新发现很可能非常重要。

他第一时间就联系了相关的专家,让他们跑一趟西海大学,看看具体情况。

来西海大学的专家组由三个人组成,领队还是个老熟人--吴晖院士。

吴晖见到王浩马上苦笑道,

王浩打趣。

吴晖好笑道,

他把话题引到了正题上,

他说着都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王浩道,

这个实验说白了就只是制造反重力场,因为使用的都是高温超导材料,实验消耗的并不大,只要有足够多的电力和冷却液,就可以不断的进行实验。

王浩干脆让研究中心再进行一次实验。

当确定通过特殊薄层的材料确实激发了磁场特性以后,专家组三个人都感觉很不可思议,他们惊讶的讨论着,

「完全搞不懂其中的原理,这

种叠加立场的设计,难道能让边缘产生特殊的力场?」

专家组的几个人一起看了实验数据、听了报告。

现在的发现就是,材料通过叠加力场边缘的特殊薄层,能够激发出磁场特性。

磁场特性强度和材料材质有关。

铁制品,表现出的磁场强度最高,大部分金属制品表现出的特性也很高。

像是塑料、木制品,甚至是液体,也可以产生磁性,但效果极为微弱,基本上都是以高斯为单位的。

磁场强度的定义里,高斯和特斯拉相差一万倍,以高斯为单位的磁场强度是非常微弱的,比如,地球磁场强度大约为0.5~0.6高斯之间。

等实验报告结束以后,吴晖和王浩一起谈着实验发现问题,

当吴晖称呼‘王院士,,自然就变得认真了,他是带着工作任务来的,需要知道一些详细情况。

王浩道,

吴晖听的一愣。

在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强湮灭力,不是个陌生的词汇,早在一年、两年前,王浩就一直和何毅、向乾生等核心人员,讨论过‘强湮灭力,问题。

他是希望其他人能带来一定的灵感,以便能找出和强湮灭力有关的物理现象。

其他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吴晖还是第一次听到强湮灭力的说法,他惊讶的说道,

王浩思考着说道,

吴晖问道,

吴晖感到非常的意外。

王浩仔细想了一下,才说道,

吴晖点头道,

王浩笑道,

等专家组的几个人离开以后,王浩又开始论证起了接下来的实验工作。

他们的主要方向就是制造出强度更高的叠加力场,看是否能让物质通过特殊薄层,来展示出更强的物理特性变化。

实验收集了三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以现在的50%反重力场设备为基础,去制造出四重或四重以上的力场叠加效果。

另外,就是制造横向反重力场的包围性叠加。

换句话说,就是把横向反重力场包围在另外一个大型的反重力场内。

横向反重力场有个优势就是强度高,他们可以制造出强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反重力场,再被另外的力场包围,叠加在一起很可能效果更好。

第三种就是制造不同强度的反重力场叠加,实验相对就简单很多了。

这三种实验都需要进行,就能拿到一系列的数据,即便不能发现更多的材料物理特性变化,也能根据同一种材料激发磁场强度的数值,对比研究其于反重力场强度叠加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研究都是需要大量实验经费支持。

另外,也需要制造新的设备,新设备还要进行论证,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

研究中心方面,短时间已经不可能有更多的发现。

王浩回到了梅森数实验室,认真思考起理论问题,有新的物理现象发现,其理论基础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像是超导相关的研究,必须完善了理论基础,技术才会有飞跃式的突破。

现在王浩唯一知道的是,叠加力场边缘的特殊薄层,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

但是,为什么叠加力场边缘,会产生特殊薄层呢?

其中的物理原理肯定是需要探究的。

这是和实验有关的研究内容。

另外一方面,强湮灭力的作用,倒是有了很大的进展。

在否定暗物质的研究中,王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就是强湮灭力场环境下,粒子或物质的外在物理性态会弱化。

王浩仔细思考着。

他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粒子会受到湮灭力的影响,一时间的湮灭力增强,会对于原子核、电子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当强湮灭力效果消失,影响自然也就会恢复,过程中原子内部的变化,很可能会散发出磁场效果。

如果强湮灭力一直持续,并强度超过一定的界限,就很可能会给原子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

王浩不止是进行思考,还进行了一定的数学构造工作,也就是以湮灭理论为基础,构造出强湮灭力给粒子带来的变化。

他只做了简单的描述,随后就找到了海伦和陈蒙檬,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王浩指导性的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其中有些内容是真实的,有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但对于海伦、陈蒙檬进行的初步研究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

之前海伦和陈蒙檬的研究,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但缺少性态变化的过程。

换句话说,她们的论证缺少过程。

现在从原子核、电子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出发,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描述并推导出作用过程。

女研究员,投入研究的时候也是很疯狂的。

当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方法,海伦和陈蒙檬日以继日的待在工作间,不断的讨论、不断的记录研究,研究进度也快速提升。

两周后,海伦和陈蒙檬一起把归纳好的研究论文交给了王浩。王浩花费了两个多小时,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下,也忍不住赞叹起来,

这一点是王浩没有想到的。

他根本就没有说起叠加力场边缘薄层让物质产生磁场的发现,结果海伦和陈蒙檬竟然依靠论证推导出来了?

陈蒙檬有些期待的问道,

王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朝着两人竖起大拇指。

接下来的论证都是围绕强湮灭力会使得粒子内部稳固、对外性态弱化去论证的。

比如,强湮灭力能够增强强力作用,同时会让质子、中子的结合更加紧密。

比如,稳固粒子对外放射性损耗会降低。

放射性指的不是衰变,而是对外散射的光波,以及一些对外的物理特性。

等等。

王浩把研究论证中的数学内容,从头到尾的梳理了一遍,指出了几个小问题,再让她们回去简单做了一下修改。

之后就可以投稿了。

这一篇论文的名字是个大标题,直接就叫做《强湮灭力》,分开两部分分别作为海伦和陈蒙檬的博士论文。

主体研究论文则直接进行投稿,作者就是海伦和陈蒙檬,她们一起并列一作。

王浩则是通讯作者。

因为是一篇物理理论研究论文,他下意识就要投给《科学》杂志,随后想到了上一次的事情。

《科学》一起发表了两篇暗物质相关的论文,而且两篇论文内容还是截然相反的。

王浩顿时做出决定,直接把《科学》杂志拉入黑名单,把论文投给了《自然》杂志。

《自然》杂志,曾经也有过合作。

至于审稿不审稿之类,因为是学生的论文,王浩倒是觉得正常审稿也可以,毕竟论文也不急着发表,间隔一个月、两个月发表,也是能够接受的。

bq